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光影的故事:香港电影百年沉浮录

发布日期:2022/4/5 20:02:51 浏览:565

香港电影票房TOP10里面居然有五部都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这一年被称为“周星驰年”!

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已经超越了电影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4、鬼片

林正英

鬼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鬼片的门类也是五花八门,有僵尸片、幽灵片、恐怖片等等。其中林正英主演的一系列僵尸片最值有特点,林正英的道长形象也成为永恒的经典。另外《倩女幽魂》系列,《人吓人》系列,《山村老尸》系列等也十分值得一看。

5、黑帮片:

《跛豪》剧照

97年之前的香港是殖民地社会,黑帮横行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黑帮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电影行业。黑帮为了洗钱或者洗白形象会投资电影,并且把自己美化成义薄云天、有情有义的正面人物,甚至有的演员本身就是黑帮成员!比较著名的黑帮片有《英雄本色》系列、《跛豪》、《古惑仔》系列等。

四、香港电影的发展史

1、启蒙时期:1896-1939年

《庄子试妻》海报

从1896年开始,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了香港。当时放映的都是上海制作的电影和外国电影,一直到了1913年,黎民伟才拍了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本片可以视作第一部香港电影。1923年5月14日,黎民伟及其兄长海山、北海公开募股成立“香港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是香港第一间全由香港人投资创办的电有规模的影制片公司,该公司于1925年上映的《胭脂》是香港第一部长篇电影。此后香港电影因为战争的原因进入了空白期,一直到1930年初,黎北海成立“香港影片公司”,拍摄了香港片的第一部大制作《左慈戏曹》,标志着30年代的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复苏。

2、艰难时期:四十年代

《白云故乡》海报

因抗战关系,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一大批上海进步电影人南下迁移到香港,继续在港拍摄国语片。他们在香港拍摄了《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国语抗战片。此外,针对香港电影创作中存在的宣传封建思想和庸俗低级的媚俗影片,进步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发动了一次旨在廓清电影艺术氛围的电影“清洁运动”,对落后、色情的坏电影发起批判,促进了香港电影沿着爱国主义路线健康发展。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大观电影厂”及其它电影设施被炸,大量的香港电影拷贝和底片也被烧毁或遗失,以致1945年前出品的近600部影片,只有百分之一残留至今。香港被日军攻陷后,由于香港电影工作者拒绝为日本拍片,香港的电影制片业全面停顿状态。

1945年香港光复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复苏。从1946年到1949年香港共拍了400多部电影,成为全球电影产量最高的几个地区之一。不过当时,某些惟利是图的制片商,为了牟取暴利,拍出相当数量的宣传凶杀、恐怖、荒诞、色情的低劣电影。为改变粤语电影粗制滥造的现状,蔡楚生、苏怡、吴楚帆等知名电影工作者发起了第二次粤语电影的“清洁运动”,提出“愿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的口号,对香港粤语片的品质改良有很大帮助。

3、繁荣时期:五六十年代

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大发展的时期,当时香港的经济已经开始繁荣,电影行业也开始朝气蓬勃起来,这个时期的电影是是国语、粤语并行的年代,平均每年的产量超过250部。当时,香港电影行业大致可划分为左派的中原电影与右翼的新马电影两种势力。中原电影势力主要是以长城、凤凰影业公司为代表的内地公司,他们具有比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而真正主导香港电影格局的却是新马电影势力,就是自50年代初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转移到香港的电影公司,以“邵氏”、“电懋”为主,它们主打的是娱乐电影。

邵氏兄弟时代(1957-1983):这也是邵逸夫和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原来在南洋经营戏院业务的邵仁枚和邵逸夫兄弟,眼看“邵氏”出品的国语片在竞争上屈居下风,遂由邵逸夫亲赴香港,收回委托“邵氏父子”的制片权,于1957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收了在清水湾新建的“邵氏影城”制片厂,自行拍摄影片。于是,香港的国语制片界首次出现了“电懋”与“邵氏”两雄对峙的竞争局面。

4、港产片时期:70年代

七十年代的香港经济已经高度繁荣,人们对电影有了新的要求,他们不再满足于电影的单纯教化作用,而是把看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消闲的产品。由此,香港电影开始摆脱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新派功夫武侠片成为本时期类型影片的主流。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出生于香港的年轻人比例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是具有香港本土意识的一代,审美情趣和上一代人有本质的不同,因此香港电影也迎来了本土化的时期,李小龙的崛起和暴毙,然后是接班人成龙的出现,导致功夫片的转型,许冠文讽刺香港小市民的本土喜剧大受欢迎标志示着粤语文化的兴起。从这时起,香港电影逐渐摆脱了五、六十年代国语电影的传统和主导类型,以前的黄梅调古装剧、武侠片,通俗文艺片、喜剧片和歌舞片相继退潮。

1973年,楚原为“邵氏”执导了一部反映香港社会问题的粤语讽刺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公映时大受欢迎,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这也标志着香港粤语电影再次崛起。

1970年,邵氏旗下的大将邹文怀拿着自己的四十万积蓄和何冠昌创办了嘉禾,从此邵氏的霸主地位开始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嘉禾初创时期挖走了邵氏的当红“炸子鸡”王羽,从而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不过,面对强大的邵氏集团,嘉禾仍然举步维艰。1971年李小龙回港发展,一开始是和邵氏谈判,面对李小龙提出的要求,邵逸夫断然拒绝。嘉禾后来和李小龙合作了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创下了320万港元的票房记录,李小龙和嘉禾一时名声大噪,之后的《新精武门》获得了450万港元的票房,再次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李小龙从此走上了国际巨星的康庄大道,嘉禾也顺势强劲崛起,成为仅次于邵氏的第二大公司。1973年,国泰停产被嘉禾收购,从此嘉禾成为和邵氏分庭抗礼的巨头。

1973年李小龙的意外去世给了邵氏当头一棒,不过幸运的是许冠文主演的《鬼马双星》票房大卖,打破了了李小龙的创造的记录,从此许氏兄弟的喜剧成了嘉禾的一个知名品牌,许冠文也成为了香港第一代喜剧之王。之后,洪金宝和成龙的加盟,先后拍摄了《A计划》、《警察故事》等轻松诙谐的电影,从此,成龙的喜剧功夫片成为了嘉禾的杀手锏。

5、崛起时期: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以徐克、许鞍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在欧美国家攻读电影专业的人才纷纷回港发展。他们重视电影语言创新,在影片的叙事、结构、节奏等方面,尤其是在电影取景、色彩、自然光使用,剪接等方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风格化特征,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在短短的时间内,竟有几十位锐气十足的年轻导演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不仅票房颇高,还获得了电影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制片人的青睐,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

黄百鸣

新艺城的崛起是八十年代香港影坛的大事,其前身是麦嘉、石天、黄百鸣三人合组的“奋斗”电影公司,以制作低成本的喜剧片为主,因最初几部影片《疯狂大老千》、《咸鱼翻生》等片票房不错,所以得到金公主院线的资金支持,1980年,改组为新艺城公司。不久,又有大批当时崭露头角的导演如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陆续加盟。后来新艺城以两百万港币的天价从嘉禾挖走许冠杰担任主演,由曾志伟导演,拍出全新风格的动作喜剧《最佳拍挡》,1982年春节,《最佳拍挡》创下2600万港币的香港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此后,《最佳拍挡》又接连拍了两部续集,票房依然不错,使“新艺城”被公认为香港制片界的“第三势力”。自此,“新艺城”与邵氏、嘉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由于太过侧重剧情堆砌,明星包装,电影由导演中心向明星制过渡。这一时期的电影造就明星、扼杀导演、编剧的创作,使香港电影走上穷途末落,加上经济等种种因素下,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其实就有了衰落的迹象。

6、疯狂时期:九十年代

90年代初期到中期,香港电影经历了一拨短暂的黄金时期,可惜好景不长,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终于一蹶不振。香港是个弹丸之地,700万人口很难养活如此庞大的电影产业,海外市场就显得极为重要,一般而言一部香港电影90的票房是由海外市场创造的,进入90年代之后,在台湾资金撤离,韩国本土影片的崛起、东南市场萎缩,好莱坞电影大力拓展亚洲市场的多重打击下,香港电影产量急剧减少。从80年代的每年200部减产到90年代每年不足100部。

香港电影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加速了观众的流失。如在电影创作上因循守旧、活力衰退、明星青黄不接,高片酬和低成本的矛盾,不少制片人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这些因素使香港电影跌入低谷。在那个疯狂年代里,一部电影从立项到上映最快用不了十天,一个知名演员一周就能拍一部电影,每天都要赶好几个场子,哪有时间去打磨演技?很多导演拍戏甚至没有剧本,很多都是现场临时发挥,毫无艺术追求可言。

严重冲击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另一原因是“盗版”问题。90年代开始出现的VCD引发了盗版狂潮,不少电影上映不到一天就出现了大量的盗版碟片,这就严重的侵蚀了制片商的利润。

90年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黑社会大举入侵电影行业,他们拍电影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洗钱。黑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控制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几乎所有演员都受到过黑社会的威胁,有的甚至被绑架。在这种乱象下,香港电影岂有不败的道理?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香港电影造又成重重的一击,港片依赖的亚洲市场基本上彻底失守,电影行业几乎陷入停顿。

不过,虽然90年代香港电开始衰落,但是还是取得了不少成绩。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类型丰富,导演众多,百花齐放,不仅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人,还有九十年代崛起的明星周星驰、刘德华、梁朝伟等。

90年代的时候,徐克、程小东、袁和平制作的《黄飞鸿》和《笑傲江湖》及续集《东方不败》等片让沉寂已久的武侠片再次复苏。

周润发90年出演的《赌神》创下了3600万港元的最高卖座纪录,在海外也造成轰动,同时开创了赌片这一新的门类,这一类赌片也是香港电影独有的类型片。

在赌片泛滥的背景下,周星驰主演的《赌圣》大获成功,周星驰从此开始走上了喜剧之王的路,整个90年代周星驰都是票房的保证。他把香港无厘头喜剧发挥到了极致,也对后来的喜剧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91年上映的《逃学威龙》可以说是周星驰风格的代表作,无论是剧作结构还是笑料噱头,都还是挺认真的。尽管该片是部喜剧动作片,但动作场面并不太多。不多的几个动作场面设计得都是干净利落,甚至最后的打斗场面时间也很短。这固然是周星驰不善打斗、影片以喜剧为主,但也体现出王晶对处理动作场面的简洁熟练。影片中吴孟达、张敏、黄一山都有出色表演,给观众流行了深刻映象。

1995年上映的《大话西游》可以视作周星驰的巅峰之作,不过电影上映之后却恶评如潮,票房也不如预期。直到1997之后,才在大陆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该片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其语言风格由网络影响发展到成为新时代语言的风格特点,说该片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也不为过。

周星驰、周润发、成龙是90年代票房的保证,“双周一成”是90年代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人物。

《女人,四十》剧照

90年代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香港电影人开始扬威国际,除了上面提到的王家卫之外,1995年,萧芳芳出演电影《女人四十》并凭借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