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雾锁南洋》、《人在旅途》…新加坡这些超人气电视剧是怎么来的?

发布日期:2022/11/15 16:55:09 浏览:264

来源时间为:2022-09-12

编者按: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了追新加坡本土剧,不管是人物演技和剧情设定,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其实在建国之初,新加坡是没有本地电视台和电视剧的。今天就来看看新加坡电视剧的发展史。

本文出自世界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回望加利谷山》一书。

如果提起新加坡的电视剧,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雾锁南洋》《咖啡乌》?《红头巾》《人在旅途》和《早安老师》等剧集,回望这些电视剧,几乎每部都是经典之作。其实,在这些电视剧之前,新加坡早有华语电视剧的制作,只是当年并未引起大众的注意与追看。在过去的近60年里,电视台戏剧组经历了数次改朝换代,其中1983年的那一次可以说是电视剧制作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当时梁立人和江龙的加入,使华语电视剧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起步

1964年开始,新加坡电视台就开始自制电视剧,第一部电视剧是由舞台剧改编的《黄金万两》,接着就不定期地制作了《清宫怨》《父母心》和《打破镜子的女人》等单元剧,当时的电视处于黑白的年代,戏剧自然全是黑白制作。

1969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日渐普及,电视台于是成立了“新电戏剧团”,?聚合有志于戏剧演出的人士参与电视剧演出。除了导播和助导,其余的演员、编剧都是业余性质,大家都为了兴趣而努力耕耘,丝毫不计较付出。进入了1970年,“新电戏剧团”开始摄制《电视剧场》《戏剧人生》和《花花世界》为总名称的电视片集,这期间的演员开始为观众们认识,他们计有:陈澍承、李三峰、戴鹏、云昌凑、李茵珠、张为(出道时名张炜)、陈建彬、曾鹏鲲等等,他们都是业余性质参加演戏,只领取微薄的车马费,任劳任怨。

《家在大巴窑》

新加坡电视台是在1974年8月1日开始以彩色影像播出,不过本地电视剧仍然停留在黑白制作。1977年4月,一部由陈建彬编剧、李明芬导播的儿童连续剧《家在大巴窑》播出后,引起相当热烈的回响,显然为本地制作的电视剧打了一支强心针。

这个时期,电视台开始主办“业余演员训练班”课程,以培训新一代演员,这一期的演员就有大家后来都熟悉的向云与梁志强。

新广出版刊物《电视广播周刊》封面人物:向云。

1978年4月14日,电视台推出了全长4集的连续剧《青春乐》,拍摄手法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与突破。那时候负责电视剧摄制的导播计有萧之沧、郭元宝、李明芬、黄笑秋、韩国萍和蔡萱等。进入80年代时,戏剧组开始以彩色摄制电视剧,导播的阵容也加入了黄卓雄、胡益发和林枫音。

华语电视剧受到重视

在郑东发先生的主导下,1980年2月1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RTS)易名为“新加坡广播局”(SBC),当时戏剧组领导冯仲汉先生开始大展拳脚。

配合政府在1979年开始推行的讲华语运动,配音组已经在一年前建立起来,为广播局引进的香港电视剧,如《刀神》和《天蚕变》等配音后才播出。不久,香港的配音专家王玫和毛威夫妇被聘请过来,进一步加强了配音组的阵容。

由于70年代的台湾电视剧《保镖》《英雄》《一缕相思情》和《天涯路》等在本地大受欢迎,于是新广开始从台湾引进台前幕后的人员,这包括编剧林能宽、罗芝台;歌手及演员如王美力和孟涤;以及从马来西亚过来的黄文永、柯莎菲等为数30多人。

1981年,广播局开办了第一期“演员训练班”,同时也培训配音演员,由毛威老师和语言专家朱炳权负起教学任务。学生中就有大家熟悉的邬伟强、李荣德、张永权和周如珠等。训练班结业后,新广签下了新加坡电视史上第一名全职演员何洁。接着1981年底又开办了第2期“演员训练班”,学员包括黄佩如、李文海、林丽云和苏春兴等。

1982年儿童电视剧《小DD》。

在冯仲汉的领导下,戏剧组这期间拍摄了好些儿童剧,如《绿野童心》《长鼻子》和《小DD》等,受到观众们喜爱。尤其是《小DD》这部机器人电视剧,剧集播映时,小DD图像还被盗印在T恤上贩卖,儿童们穿着满街跑,受欢迎程度前所未见。成人电视剧则包括《悲欢年华》《落日余晖》《母亲》和《情结》等。

香港电视人招手

这个时期,香港电视剧《变色龙》《网中人》《亲情》和《太极张三丰》等在新加坡播映后大受欢迎,广播局于是开始改变策略,向香港幕后人员招手。率先加入新广的香港幕后人有导演区玉盛、吴乔颐、陈宇超;编剧有何开荣、麦石麟、甘惠宝、赵志坚;资料搜集员文树森及何维佩。新广也积极发掘培养本地创作人,1982年我加盟新广,成为戏剧组第一位全职本地编剧。

冯仲汉在出任戏剧组总监期间,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术,力求提升本地制作的水准,并创作贴近本地民生的电视剧,于是筹划了把新加坡本土作家的小说作品改编成单元剧,如李廉凤的《晚来风急》和蔡淑卿的《那篇春的诗》等。

《实里达大劫案》和《新兵小传》

1982年,戏剧组与新加坡警察部队合作,拍摄曾经轰动本地的大案件,由林能宽与朱克联合编剧、蔡萱监制、区玉盛导演、钱治钢和黄文永等主演的《实里达大劫案》在1982年7月25日播映,引起空前的轰动,这部单元剧也使新加坡观众对本土电视剧开始建立了信心。

冯仲汉再接再厉,与新加坡国防部合作,创作了以新兵为题材的《新兵小传》系列,一共6集。这部剧集由来自香港的吴乔颐监制,并在1983年3月11日首播,获得广大观众的赞赏。

然而这一部剧在拍摄期间,新广已经开始部署更多香港幕后人加入戏剧组,冯仲汉领导的戏剧组在热烈庆祝《新兵小传》取得成功之际,也面临改朝换代的暗流。

梁立人加入新广

1983年3月1日,梁立人受聘加盟新广,出任戏剧处处长,这期间正是《新兵小传》播得如火如荼的阶段,整个戏剧组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也充满了无数个问号。然而,由梁立人带来的一股新动力,正准备从冯仲汉手中接过戏剧组,领导新加坡电视剧走向新纪元。

冯仲汉策划的电视剧《新兵小传》VCD光碟。

在梁立人到来之前,冯仲汉已经为广播局华语戏剧的起飞做了不少的铺垫,这包括培养了许多知名小演员;办了共四期的演员训练班,培养了数十位优秀的演员;同时,配音组这时已经具备一流的配音水平,解决了部分演员华语不标准的问题。

童心未泯的帮主

梁立人在1983年3月1日到新广上任,一脸笑容的他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一点都不像身居要职的上司。他有个外号叫做“帮主”,因为他带领着数十人的“香港帮”幕后群来到新广,香港班底都以“帮主”尊称他,对于这样草根的称呼,他欣然接受。

梁立人出任新广戏剧处处长时只有35岁,他亲切、主动、热诚,丝毫没有半点架子。梁立人总是童心未泯,对一些新奇的事物和发明特别有兴趣。他也喜欢和下属下棋,但是万一他输了,他还会耍小孩子脾气不肯服输,犹如一个大小孩。

《雾锁南洋》剧本与特刊。

梁立人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州,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和粤语,初到新加坡时,他就计划创作一部关于华人先辈过番南洋奋斗扎根的剧集,还一早给这部剧集取了个很有分量的名字《雾锁南洋》。他带领创作队到新加坡历史档案馆搜集资料,访问许多先辈,了解1900年代前后的新加坡民生与历史。当时的编剧除了来自香港的麦石麟、甘惠宝、何开荣之外,还有本地的郑亚本和我,本地的历史学家蔡史君被邀请担任此剧的顾问。

电视剧《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剧照。左起:吴瑰岸(吴岱融)、李茵珠和黄文永。

闭门“度桥”

梁立人把香港电视剧创作的方式带到了新广,那就是像集中营一样地把大家“困”在一个斗室里,日以继夜地不停讨论、思考、脑力激荡、天马行空地思维撞击,然后编成了一段段的戏剧桥段。我们每天的创作时间可以从早上十点开始,坚持到晚上十点钟,直到脑袋里再也震荡不出能量才散会,明天一早又再继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我们终于编好了第一阶段“天长地久”的13集剧本。

梁立人在创作《雾锁南洋》剧本时,就把剧情规划成两个阶段,以日本侵略新加坡时期作为分界线,第一阶段是华人先辈过番南洋打拼的“天长地久”,以及和平时期的“风雨同舟”。

《雾锁南洋》要江龙执导

当时梁立人嘴里常常提起一个人,因为他是梁立人心目中执导这部戏的最佳人选,一定得由他来拍这部戏的开头部分,那就是香港丽的电视当年的大制作《浮生六劫》的首轮导演江龙。

《雾锁南洋》班底。左起:编剧苏春兴、演员黄文永、向云、导演江龙、演员黄佩如。

江龙也知道他将被委以重任拍摄大制作《雾锁南洋》首二集,当然心中早已做好准备,可是当他走马上任的时候,却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与梁立人有所出入,经过一番斟酌后,决定重新创作《雾锁南洋》之“天长地久”的剧本。新的创作团队是监制赖水清,编审杨基,编剧是我和甘惠宝等,剧本咨询增加了李廉凤,而梁立人则负责创作《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

梁立人与江龙二人的合作,尽显“英雄重英雄”之互相欣赏,相互信任的本色,梁立人的宽大胸怀更是有目共睹。

苏春兴与梁立人(右)。

左起:黄文永、戴鹏、江龙。

梁立人在新广任职的3年里,先后创作了1984年的《雾锁南洋》之“风雨同舟”及《赤道朝阳》;1985年的《大侠吴三奇》《人在旅途》,以及1986年的?《盗日英雄传》;先后捧红了黄文永和向云等多位演员。

与此同时,喜爱创作的梁立人也为电视剧创作了多首主题曲及插曲,较受欢迎的计有《怒海萍踪》《不怕榴梿头上落》《吾家有子》《风雨同舟》《铁蝴蝶》《人在旅途》和《盗日英雄传》等。

1986年初,梁立人3年合约满期,决定不再留任,他向广播局推荐提升江龙接替他的处长职务,离开了他服务了3年的新加坡广播局。

江龙接棒乘胜追击

江龙祖籍中国上海,有北方人豪迈爽朗的个性,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由于是演员出身,江龙导戏和创作剧本时总是七情上面,让演员和编剧能够非常精准地感受到角色的感情深度。与江龙合作,你会被他生动的描述深深吸引住,仿佛就像进入了他陈述的虚拟境界,非常享受。

我和江龙合作过多部剧集,从他抵新的第一部电视剧《雾锁南洋》到后期的制服团体题材的电视剧,如以海军为主题的《壮志豪情》;及以监狱为背景,描写监狱官与犯人的故事的《铁狱雷霆》。

电视剧《铁狱雷霆》宣传海报。

追求出人意表

与江龙合作,你永远不知道他对“最满意”的标准在那里,跟他一起创作电视剧,他需要你不断地刺激他的思维,很多时候你会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小动作而引发他的种种联想,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激发的思维火花,而江龙拥有多年丰富的创作经验,他可以举一反三、逆向思考、天马行空、作茧自缚然后死里逃生地不断蜕变。他认为,创作就是要想出观众想不到的情节,这才能叫观众们追看你的戏,如果“看头知尾”,观众肯定会舍你而去。

跟江龙一起创作剧本是一件很享受又极其劳累的差事,因为今天已经敲定好的分场,明天可能就被他自己推翻,就因为昨天散会后,他一个晚上重复思考后觉得不满意,今天就全部丢弃,重新再来。有时候剧本都已经写出来了,也会被全部推翻,重新再写。这就是他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好的自我要求。好,还要更好!不断打破给自己设下的局限,所以江龙创作的戏特别引人入胜。

电视剧《红头巾》特辑。

好戏连连

江龙在1986年初接手梁立人的棒子后,戏剧组不断有佳作涌现,例如1986年的《红头巾》《芝麻绿豆》《天涯同命鸟》;1987年的《五脚基》《调色板》?《戏班》《奇缘》;1988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