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霓虹光影:被剩下的昔日大都会迷梦-香港地图

发布日期:2015/11/1 8:27:09 浏览:615

这幅地图是在香港。图中的五彩斑斓也许你并不陌生:它在《重庆森林》的镜头里晃过又闪回、它构筑起迷情的暧昧氛围、它曾是人们对大都会的经典定格。霓虹灯依旧闪耀在城市的街头,只是如今,它的光芒黯淡了许多。
借着香港西九文化区M 博物馆的线上展览「NEONSIGNS.HK探索霓虹」,我们得以一睹它的昔日风采。展览于2014年3月至6月间接收公众投稿,最终收集到4453幅香港本土的霓虹影像。许多招牌虽已消失,却通过这种方式存留在了虚拟世界里。
香港地图沿着弥敦道,经由旺角、油麻地、佐敦、尖沙咀,层层叠叠的霓虹招牌从楼宇间伸展出来,悬浮于夜空中。而维多利亚港那头的轩尼诗道,起步香港岛东面的铜锣湾,止于湾仔,西接金钟道与皇后大道,也是一片璀璨。
香港地图对于怀恋港片经典的观众来说,这些地名联结着穿梭于霓虹世界的各式角色,共同构建起繁华的香港印象。展览中有一支由摄影师杜可风亲述的短片,可爱的银发老头是这么描述霓虹灯的:
——“我们拍过些只有限定预算的电影,实际上我们常常偷取霓虹光为光源,而且总是运用环境光,这些柔和及全方位的光蕴含着某种特质与美感。”
——“假如要说港产片中那些跨越不同年代的香港体验,就非是霓虹不可了。霓虹就像女性的口红,在夜间涂上口红的你,走进某个空间、某个地方,然后在这个地方的氛围下,焕发出独有的光芒。”
——“它就像雾一样,它照亮城市的方法就像雾笼罩城市般,几乎吞食了一切。”
几十年前的霓虹盛况并非香港独有。
民国15年,上海南京路的橱窗里有了第一支霓虹灯,“到民国36年,全市共有霓虹灯厂33家,成为行业的全盛时期”(《上海轻工业志》第十二章电光源)。文字是招牌设计的重中之重,字体呈现不同商铺的气质,亦紧跟当时风潮。在1964年的影片《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这类花枝招展的城市景观被视作腐朽的象征;到了1994年,南京路步行街上的霓虹灯却被“充实改造”得愈发流光溢彩,变得“更亮、更密、更跳”。
五十年代的美国却开始厌倦霓虹灯。中产阶级认为它们只适合悬挂在低档场所,霓虹招牌渐渐淡出主流,成为败坏的象征。也与人口密度大的香港不同,美国的城市规划优先考虑汽车而非行人需要。小城市的郊区大多富有而安全,街道整齐、高速通达,它们不需要精细脆弱的霓虹灯管。
香港地图图片来源:西九文化区M 博物馆「M 进行:探索霓虹」展览 (www。neonsigns.hk)
展览地图上,观众亦可选择浏览“已消失”的霓虹招牌。香港的街道改造是许多霓虹招牌被拆除的缘由。其他因素包括电线老化的火灾隐患、耗电量大的经济账计算、避无可避的新光源技术,等等。
我们不禁想问,是霓虹灯光成就了曾经的大都会,还是大都会成就了曾经的霓虹胜景?于恰当的时机,GeorgesClaude的技术专利迅速流转世界各地,走进了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哈瓦那、东京、上海等都会的街头,缔造繁华迷梦。霓虹灯与城市共同经历战火与变革,数载绚烂后终究渐行渐远。
“别担心,它会回来的。”杜可风在短片的末尾如此预测:“我不觉得霓虹能够被取代。”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