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新闻战线

发布日期:2020/3/24 0:59:10 浏览:354

近些年,香港报纸的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先是娱乐新闻比例大幅提升,继而是本地社会新闻、政治新闻、法制新闻的八卦式处理。现在,这股娱乐化风潮已经影响到香港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国际新闻娱乐化之表现

新闻娱乐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表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严肃新闻减少,名人轶事、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性事件、花边新闻增加。目前香港报纸每日的国际新闻通常有两个左右的版面,有些报纸干脆以一个版面专门刊登娱乐性较强的国际新闻,如《成报》的国际新闻二版就叫“环球奇趣”,《大公报》则有“世界新潮”版,而《东方日报》的“东方天下”和《太阳报》的“SUN天地”等,都是娱乐性较强的焦点国际新闻版面。

由于香港报纸的编排特点,每个版面的头条新闻都非常醒目,往往是文图配合,标题煽情,以此吸引眼球。在香港报纸上,新闻在版面上的位置通常比版次更为重要,版面头条新闻的选择,最能说明报纸的编辑方针。

2005年在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可以说是近年发生在香港的最重要的国际新闻事件,也是香港媒体将国际新闻娱乐化的一个经典案例。会议期间,韩国农民的示威游行成为了香港报纸的头版新闻和“焦点”,整个世贸会议也成为香港媒体的一次“娱乐事件”。

韩农为了反对世贸会议提出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12月16日,一改前几日激进的强攻策略,两百多人列成方队,在铜锣湾闹市边行进边叩拜,以示对土地的虔诚。半个小时的路,游行队伍走了3个小时。次日,香港的报纸多以《韩农三步一叩施“软”攻》作为头条新闻,其中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以《长今精神,港人动容》为头版头条标题,新闻中的描述也充满温情和赞许,称来港参与反世贸示威的韩国农民“转以‘三步一跪叩’方式请愿,向港人动之以情,有韩农甚至赤脚上阵,有人边行边落泪,亦有女示威者背三岁女儿参与,这批人的柔性示威方式,沿途吸引不少路人围观,韩国人的‘大长今’精神,令人佩服,有港人索性加入跪叩行列。”

12月17日,韩国农民与香港警察发生街头冲突,香港媒体将所有情节描写得绘声绘色,以“韩国农民以百变兵法牵制警力”、“突然发难冲破多重警方防线”、“世贸主会场告急”、“警方先礼后兵与韩农激战17小时”等为主题渲染报道。尽管和其他国家发生在世贸会议期间的冲突相比,这次“冲突”还是十分克制的,湾仔没有任何一家商店被破坏和攻击,但是香港报纸仍以惯用的通栏标题、大幅压题图片渲染当时的紧张气氛,甚至有报纸以《湾仔沦陷》为头版标题。而媒体的报道也使用非黑即白式的娱乐报道手法,舆论出现了两种极端:有说警方是“香港之耻”,韩国农民是“英雄”的,也有说警方是“英雄”,韩国农民是“暴民”的。

香港报纸喧宾夺主的娱乐化报道,使在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变成了一出热播韩剧,韩国农民被塑造成为“明星”,而韩国农民示威行动的背后,他们的处境和他们反对世贸会议的原因,却在媒体的娱乐化中被忽略了。

国际新闻娱乐化之缘由

香港一直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信息传媒中心,约有90家国际传媒机构在这里设有办事处,其成熟的资本运作机制、包容的新闻及言论政策,构成了传媒业最基本的生态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这股经济浪潮的推进,传媒业也迎来了一股来势凶猛的娱乐化浪潮。如我们熟知的“戴安娜王妃之死”与“克林顿性丑闻”,就是最著名的国际新闻娱乐化的代表。香港报纸迅速卷入其中,也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考察香港报纸国际新闻娱乐化的成因,大概有以下三方面:

恶性竞争使然。香港的主流报纸都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企业,都以追逐市场占有率为第一目标。几年前,香港经济受到冲击,广告市场萎缩,报纸为了维持生存,便在市场上打起了价格战,在恶性竞争中,媒体利润下降,不少报纸纷纷选择低投入、低风险、暂时高回报的娱乐化、低俗化之路。况且制作高质量的国际硬新闻需要大的投入与记者编辑过硬的素质,但香港记者和编辑的水平参差不齐,非专业化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只好放弃对高质量国际新闻的追求,进而选择难度低,受众兼容面广的软性内容制作。

读者的娱乐化价值取向使然。读者与报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方面,娱乐化的报业培养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庸俗情趣,甚至是窥视别人隐私成癖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这样的受众又反过来助长了报纸的娱乐化倾向。据说在香港图书馆,刊登明星裸照的《东周刊》是读者最青睐的刊物,甚至需要排队才能阅读。读者作为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拥有主动选择传播内容的优势,他们以看或不看,买或不买传媒产品作用于媒介组织。在香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压力增大,社会各类矛盾增多,人们为了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宣泄情绪,便增加了对消遣性信息的需求。而人的心理认知结构有拒绝严肃的、造成情绪紧张的信息,而选择轻松的、能带来一定消遣性的信息的倾向。这是新闻娱乐化能够迅速发展的客观心理基础。国际新闻自然也不能例外。

“局外人”的立场、“围观者”的态度,使香港的报纸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变成了“看热闹”。香港是自由贸易港,但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上能力有限,这使得香港面对各种国际新闻事件时都可以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可以自由地解读,随意地添油加醋。受众的关切度与注意力和新闻的接近性相关,人们总是关心与自己利益最紧密的消息。但大多数的国际新闻对于香港的读者,不过是可以“围观”的对象,即便是惨烈的地区冲突、民族冲突,也与在街头看两个陌生人打架并无多少区别。这种立场决定了香港的报纸可以用娱乐化的方式来处理各类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娱乐化之反思

上世纪末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等世界级大报纷纷选择了“大报小报化”的改革策略,在报道国际新闻时,一方面刊登那些严肃的政经评论及知名作家的专栏,另一方面采用狗仔方式对国际名人的隐私进行夸张煽情化报道,用高价购买各种“支票新闻”来揭露内幕,在版面上则用图片、大标题等娱乐化方式处理。香港也深受此风影响。

香港报纸在步向国际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包装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版面走向彩色化和视像化,即改变传统的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排版方式,将彩色新闻图片和抢眼标题作为主要内容,文字仅为解读,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尽可能适应现代“快餐”文化的需要。

国际新闻的娱乐化,反映了娱乐化潮流对报纸的影响。尤其是在电视、网络的娱乐化大潮冲击下,报纸被动迎接挑战,各出奇招。为了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受众,媒体不得不主动适应市场。

但娱乐化倾向不能过度。当娱乐成为唯一目的,新闻与消遣本末倒置,国际新闻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过度娱乐化导致媒体在逐利的过程中放弃其社会责任,从而使公信力下降。传播学者认为,娱乐性的内容最可能发生培养效果,意思是说娱乐化的新闻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取向。娱乐化的新闻选择标准和表现方式,久而久之会使读者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丧失基本的人文关怀。试想如果连严肃的国际新闻都走上了娱乐化的不归路,报纸还有什么格调可言?报纸应该将传播内容的水准、品质定位在人文引导和社会责任上,而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的娱乐化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社香港记者站)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