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资讯杂谈 > 正文

港姐决赛落幕,为何再无李嘉欣、张曼玉?

发布日期:2020/9/7 19:01:58 浏览:1944

来源时间为:2020-08-31

港姐决赛落幕,为何再无李嘉欣、张曼玉?

2020-08-3115:15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超大

标准

毒眸

关注

8月30号晚,多波折的2020年TVB港姐选举终于落下帷幕,冠军是海外佳丽郭嘉怡、亚军是陈桢怡、季军郭柏妍。虽然此次的选举结果,被称为基本符合民意,并未像过往某几届一样存在太多的争议,但从赛后的热度来看,今年的港姐选举依然没有逃过冷清的命运。

多年之前,港姐被称为是最能代表香港的元素,可如今时过境迁,这张名片为何渐渐被人遗忘?曾经港姐选美是香港娱乐圈最重要的梦工厂之一,从这里走出了李嘉欣、张曼玉等大明星,但为何而今却更像是在“走走过场”?

关于港姐选美背后的潮起潮落,去年7月港姐选美时,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曾写过一篇历史回溯,以下是这篇旧文的回顾——

文_江宇琦

编辑_师烨东

什么样的元素最能代表香港?

是维多利亚港、尖沙咀的灯火斑斓,是太平山顶的一览无遗,是旺角街头的熙熙攘攘,还是港片、港剧里的快意恩仇亦或情深似海?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港媒给出的答案却是“香港小姐”:“港姐是香港女性美的代表,高贵端庄,堪称女性楷模,是香港一张永恒的魅力名片。”

那些年间,每年入夏之后,整个香港的目光都汇集于此,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港姐总能成为热门话题。到了决选的夜晚,甚至大半个香港的市民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等候结果,街上的行人都要比往日少许多。

而港姐也不仅仅只是一场选美,很多参赛选手日后都步入了娱乐圈,并乘着香港文娱产业发展的东风,将自己的影响力拓展到了亚洲各地。赵雅芝、张曼玉、李嘉欣、蔡少芬……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正是香港娱乐产业黄金时代最好的注脚。

1990年港姐冠亚季军合影

可惜港姐的热度在90年代初来到巅峰后,就逐渐走起了下坡路,在新时代内容和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年轻的香港观众早就不再在意这张名片了。早在一个月前,2019年香港小姐首轮面试就已经正式开启,但直到7月11日港姐15强首次会晤、港媒又开始了例行的“毒舌吐槽”,很多人才猛然想起还有这场“年度盛典”。

“港姐有句宣传口号叫‘美丽与智慧并重’,小时候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但这些年其实大家也都不太在意了。”一位香港的大学生告诉毒眸,家中长辈们普遍会认为港姐十分重要、代表了香港,可到她们这代时,很多人已经体会不到其中的意味了。

主办方TVB不是没有想过要去挽救港姐选举的颓势。过去的十几年间,从和明星联动到更改投票的方式,港姐的选举一直在试图加入新的元素。但这毕竟是四十年前香港娱乐产业鼎盛时期的缩影,随着香港社会环境和娱乐产业形态的变迁,港姐这张城市名片终究没法再保持它原本的样子——港姐正在香港市民的心中“落幕”,已经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从“富豪选妃”到“城市名片”

1946年,刚刚从二战当中走出的香港百废待兴,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流亡者也借机逃至香港。

底层社会民不聊生,上流阶层却歌舞升平。当年6月,“空军俱乐部”与“香中泳团”举办的“国际慈善游泳比赛大会”在香港丽池花园夜总会举行,中间还特地安插了一个“香港小姐”选举活动来进行选美。而选美的过程无非是参赛选手身着泳装展示仪态,再由几位“评委”打分。所以香港历史上第一次“港姐选举”,实质上更像是有钱人们的一次消遣。

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的“港姐选举”

最终,原本只是在香港一家酒店做女招待的广州女孩李兰(原名梁淑真),以82.9分的成绩从11名佳丽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首位港姐冠军。夺魁之后的李兰顺利以此为跳板进入演艺圈,接连出演了《情焰》《黄飞鸿鞭风灭烛》等影片,并在日后嫁给一位娱乐场经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虽然李兰成名后不久就息影、淡出了娱乐圈,但她的经历还是让更多出身普通的女孩开始对港姐这一身份心生向往。随后几年,有越来越多年轻女性开始报名参加香港小姐选举,并借此进入了演艺圈或嫁入豪门。正因如此,早年的港姐选举也被一些港媒讽刺是“富豪选妃”。

1958年,在香港做了多年电影生意的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一起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开始涉足电影制作。为了给影片物色合适的女演员,等到1959年新一届港姐选举开始时,邵氏便成了合作方,并希望借此能够选拔一些外貌出众的女演员。自那之后,凡是获得港姐前三名的佳丽,经过试镜后都可以获得一份邵氏公司为期五年的演员合同。

最终,1959年港姐的季军王丽贞,成了当年唯一一个、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接受邵氏合同的港姐。随后的几年里,她改名为莫愁,出演了二十余部电影。不过出道之后,莫愁的事业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这令她十分苦闷。在从影后的第六年,她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成为了港姐史上的一大悲剧。

王丽贞的悲剧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年代港姐命运的写照。这些来自普通人家的女孩,虽然能够借助这样的选举走入上流社会,但在那样的花花世界里,很多平民女孩终究只是配角。偌大的名利场上,她们真正能够得到的机会或是尊重其实十分有限。

港姐地位真正出现扭转,是在1973年。

彼时的香港早已从四五十年代的动荡中走出,经济发展迎来腾飞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生活水平的提高,让香港市民开始更多关注起娱乐消遣,香港娱乐产业也随之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而此时邵氏的生意早就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电影——1967年邵逸夫创办了TVB,并从1971年开始举办“艺员培训班”来造星,如何挖掘更多明星资源、将电视的生意做大,自然也是整个公司关注的焦点。

基于这样的考量,1973年TVB正式接过了香港小姐的选举工作,将这项在此前时断时续的活动正式确立了下来,并首次提出了“美丽与智慧并重”的口号。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港姐选举的过程中,考验选手学识、阅历、临场反应等的提问环节也越发受到重视,港姐不再仅仅只是“好看”的代名词。

1973年港姐选举首次提出“美丽与智慧并重”的口号

TVB选美时代,首位港姐冠军名叫孙泳恩。但由于夺冠之后孙泳恩立刻前往美国求学,日后在演艺圈内也并不算活跃、仅仅只出演过一部电影,因此很多人在谈到这年港姐冠军时,往往都会将其遗漏,而更多地讨论另一位冠军狄波拉。

但此冠军非彼冠军,因为这年是港姐选举正式确立下来的一个过渡阶段,所以除了TVB操办的选美比赛,“香港东方选美会”也按照老的选美方式,选出了当年的另一位港姐冠军,那便是狄波拉。成名之后,狄波拉先后成为过香港丽、TVB等香港电视台的主持人,也曾出演过不少电影与剧集。而在和第一任丈夫谢贤结婚后,她曾一度淡出过娱乐圈,并在此期间生下谢霆锋、谢婷婷兄妹。

而在日后看来,1973年香港小姐选举最大的获益者,并不是当年的两位冠军,而是仅仅只得到TVB港姐选美第四名的赵雅芝。虽然当时只有19岁的赵雅芝,因在提问环节发挥失常未能进入前三甲,但其外貌和气质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赛结束后,赵雅芝选择做了空姐,直到两年后TVB上门邀请,她才转身投入了娱乐圈。

这一回,赵雅芝没再错失机会。出道后不久,她就接连出演了《倚天屠龙记》《楚留香传奇》等TVB大剧,并最终因为在1980版《上海滩》中饰演冯程程而名声大噪、跻身“无线四大花旦”——此时她也不过才26岁。而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则成为了她最重要的标签,伴随她留名影史。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白素贞让赵雅芝留名影史

以孙泳恩、赵雅芝为代表的这一批70年代港姐的“横空出世”,彻底扭转了很多人对于港姐“富豪选妃”的刻板印象。加上电视媒介的助力,香港小姐选举终于不再仅仅只是上流社会的一种消遣,而是真正走向了大众、与民众还有大众娱乐产生了更多联系。

待到1976年港姐选举时,TVB更是直接打出口号、将港姐的地位拔高:“港姐竞选,目的在于选出一位才貌双全、能真正代表香港美丽与文化的少女,提升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印象。”自那时候开始,香港小姐就真正作为香港的一大城市名片,逐渐深入人心。

港姐盛世

1979年,时年19岁的钟楚红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了当年的港姐选举。尽管她因为不会穿高跟鞋而在现场出现失误,最终仅仅获得了第四名,可被后世称作“最美艳的港姐”的她,还是得到了香港名演员刘松仁的赏识,并由此踏入了演艺圈。

4年之后,比钟楚红小四岁的张曼玉,也萌生了竞选港姐的想法。她曾说:“参加香港小姐竞选,是我生平第一次最有勇气的决定。我最怕与人竞争和比较,因为我怕输!但这一次我下了决心,因为参加港姐选美是我进入娱乐圈的重要机会,就算落选,我还会有机会当艺员,因为演戏实在太吸引我了!”

张曼玉

最终,张曼玉在1983年的港姐选举中获得了亚军及“最上镜小姐”的殊荣,紧接着她又代表香港远赴赴英国,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并进入到了15强。回到香港后,张曼玉如愿以偿地签约了TVB,开启了她颇具传奇色彩的演艺生涯。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钟楚红、张曼玉为代表的“玉女港姐”的亮相,直接将香港小姐的选举推上了巅峰时代。1973年TVB刚刚开始操办港姐选举时,还有人担忧泳装选举等形式是否太娱乐化,但到了80年代之后,大众对选美接受度的越发提高使得港姐选举的“全民娱乐性”被瞬间放大。TVB也顺水推舟,不仅泳装选举越做花样越多,还在港姐选举中加入了外景拍摄等博人眼球的环节。

1990年的港姐泳装VS2018年的港姐泳装

在当时,每年的港姐选举都会成为全香港共同的话题,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相关元素。“我家里的长辈对那时候的港姐可谓如数家珍,十分了解她们的情况。甚至连一些不是很出名、我都没听过名字的港姐,我妈妈都能说出来她最后嫁给了谁。”一位香港的90后告诉毒眸。

就在港姐热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香港影视产业的发展也来到了高点。

整个80年代,香港影片的年产量一度达到过200部以上,电影总产值一度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不仅如此,作为亚洲电影的中心,香港电影还牢牢把控着日韩、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的市场,台湾一度对港片实现了近乎“全开放政策”,以至于港片在台的市占率曾达到40以上。而除了电影,由于很多香港的电视剧公司从六七十年代开始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到了八十年代整个港剧产业也十分成熟,《上海滩》《鹿鼎记》等经典剧集便是诞生于这一时期。

影视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行业对于演员的需求也被不断放大。形象好、气质佳、具有全民热度的港姐们,自然就顺势成为了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二十多年前,还是只有前三名的港姐才有机会和邵氏这样的大公司签约,但到了80年代,几乎所有人气选手都能得到不错的片约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