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企业单位 > 正文

《经济学人》深度剖析东印度公司完美运作制度

发布日期:2016/10/23 22:45:55 浏览:1190

香港东印度公司

经济学人杂志报道历史学家对世界现代史何时开始一直争论不休。世界现代史是要从1440年约翰·顾登堡发明印刷机开始算起?是从1492年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发现美洲算起?还是从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95篇论文算起?这些重要事件发生的年份都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始的年份。1600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授予由218名商人合作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独享东好望角地区贸易权;现在,人们将这个年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没有多少人提出异议。

东印度公司的运作制度,惊人地预示了现代世界运行的各种特征,这真让人吃惊

东印度公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家对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众所周知,正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打下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基础,也导致了公司人的出现。此外,在那个年代,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获得政府扶持的公司。

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前二十年,英国政府就不再依靠私有化和撤销管制来促进经济发展;在那时,人们觉得公私混合的经济组织模式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新兴国家的公私混合的经济组织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他们正大踏步地走向全球市场。

在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国有控股企业的市值分别占到其所在国股市的80、60多和35。在世界的前一百强跨国公司中,来自这三个新型国家的国有控股公司就占了19个席位,在三个新兴国家的前一百强公司中,有二十八家公司属于国有控股企业。几乎在所有行业都有自己的世界级国有控股企业:中国公司拥有六亿用户,沙特阿拉伯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化工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业务量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递增,世界最大规模的前十三家石油公司都是国有控股企业,世界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也国有控股企业。

人们有理由相信,国有企业将会继续焕发勃勃生机。依靠国有控股企业的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是一年百分之五点五,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一年百分之一点八,国有控股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国和俄罗斯都采取了利用政府权力来扶持战略工业内的国家级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发展,而且所谓的战略工业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中国和俄罗斯在这方面开创了先河。

东印度公司与现有国企的不同之处

应当指出,东印度公司和现在国有企业在很些方面不尽相同。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比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军队人数还多。虽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苏丹聘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退役军人来负责保卫油井的工作,但现在没有几家国有控股企业能够拥有军队了。英国政府没有在东印度公司持有股份,(虽然不少英国大臣和政治家却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而现在的国家资本主义政府却持有他们所扶持企业的股份。

除此之外,现在的国有控股公司很多方面与东印度公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论是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还是现在的国有控股企业都要注意两个方面,他们一方面要注意他们股份的价格,另一方面要揣摩担任政府要职的各个股东的想法。现在很多的国有控股企业是垄断企业或准垄断企业;如巴西石油、中国移动、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墨西哥联邦电力都是垄断性质的企业,能够达到世界级企业规模而不属于政府控股的企业是少之又少。很多国有控股企业现在都热衷于走全球化经营路线,纷纷到外国进行投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全球化经营的确让企业赚到了钱,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扮演了他们国家政府的非正式代言人的角色。这些国有控股企业不仅热衷于获取政府的资金和外交政策的支持,还热衷于在资本输入国家建设公路、医院和学校这样的基础设施,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更加容易地获取工业原料。尽管东印度公司已经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现在的世界也与东印度公司所处时期的世界大不相同,但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曾长期生存的事实和他的大规模管理体系都对现在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管理人思考他们公司的未来发展有参考价值,并对与这些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国家政府权衡对外投资的利弊有着借鉴作用。

东印度公司从政府得到的好处是有限责任制度

东印度公司从英国政府那里得到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有限责任制度。在被政府扶持的公司出现之前,生意人对其投资人承担无限经济责任;一旦这些生意人经营不善,他们的债主有权利拿走他们的一切,如果这样他们还不能偿还所欠款项,他们将被被关进监狱。在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前,一些公司已经被赋予了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东印度公司因此劝说伊丽莎白女王也给予东印度公司享受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

英国政府给予东印度公司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垄断经营权。在十七世纪,环球航行的难度和现在的航天任务的相差无几,环球航行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承担高风险。垄断经营为当时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极其有限的经济保障。第三个好处就是给予了东印度公司组建军队的权利;这是因为当时荷兰和葡萄牙的公司是东印度公司的直接竞争者,他们能得到本国海军的庇护;为了维护英国投资人的利益,英国政府只能采取让公司组建军队的措施。

虽然如此,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走得太近,让其自身也处在了危险的境地——那些英国大臣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对东印度公司收税,而那些政客却是想着如何改写东印度公司的章程。1688年爆发的辉格党革命废黜了詹姆斯二世国王,让一些和东印度公司有利益冲突的机构随之公开与东印度公司作对,但东印度公司最终吞并了这些机构。与东印度公司有商业冲突的商人也跑到各个英国大臣那里游说,试图逐渐撤销掉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经营权利。在大多数时候,东印度公司能够成功地应对这样的政治变动。实际上,东印度公司掌握的最有价值的技巧(也是他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公司管理制度理论,正是得益于这种理论,东印度公司驾驭政治人物的能力要强过组织前往印度远洋航行的能力。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国会建立了一个游说团队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国会组建了一个东印度游说团队,该游说团队与东印度公司的业务或创建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艾德蒙·伯克眼里,这个游说团队是英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游说团体。麦考利勋爵如此写道:“只要是能在国会帮助或诋损东印度公司的人,不论是阁僚、情妇还是牧师,东印度公司利用披肩、丝绸、鸟巢、玫瑰花油、甚至装满金币的钱包作为送给他们,为的就是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每当英国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时,东印度公司总能及时地向英国财政部提供资助。乔治·丹普斯特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他对此用一句话描述道:“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的造币机器。”

东印度公司在英国之外也是与政客打交道的好手,他们的商业人员擅长行贿;例如,东印度公司的商业人员为苏丹的各个酋长都进贡了一名英国处女,要不是詹姆斯一世国王对此事进行干预,这种事情会一直进行下去。如果贿赂手段在国外不起作用,东印度公司就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的税收养活了一支军队,其目的就是为了教训不听话的外国统治者。其实,东印度公司也发现对付令人讨厌的统治者的有效武器就是金钱,在英国如此,在国外也是如此。在一段时期里,每当英国政府缺少税收来源,东印度公司成为了防止英国政府破产的最后的保障。

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企业的竞争意识却会逐渐丧失。公司是一种典型的经济组织形式,现代的公司管理人无一不遵循节俭办企业这一原则。在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的头二十年,托马斯·塞密尔先生这位东印度公司的主管人并没有管理东印度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东印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组织时,其管理组织仍然保持了较小的规模。东印度公司英国总部的人数在1785年是159人,而到1813年也不过是241人,而东印度公司在发展高峰时期的员工人数达到了数百万人。东印度公司的历届经理人都强调节俭的重要性,东印度公司的历届领导人都注重经济活动的节俭和管理程序的简化,并且东印度公司有周期性的精简开支活动;例如,在1816年,东印度公司总部就将星期六的半天班转变成了全天班,而且还撤销了一年一度的龟肉宴。

保持企业竞争意识并非领导英明而是公司生存的本能

东印度公司成功地保持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不是因为其领导人的英明,而是出于是公司生存的必要。在当时,向国外发送的一封信件并要得到回信这一过程要耗费两年的时间,东印度公司在国外的工作人员对国外实际情况的了解比呆在英国总部的高管要好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东印度公司英国总部维持一个小机构的模式,其工作效率反而要好很多。

东印度公司还创作了一种被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成为“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东印度公司让自己的员工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防止他们工作出轨,东印度公司教会自己的员工各种业务技能,连如何将货物捆绑结实这样的技巧都地教给员工;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员工下放经营权来提高管控水平,东印度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执行自己的订单,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的账户支付或收取货款。这些措施让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事实上的两种组织结构:一个以在英国伦敦总部为中心的公司,另一种是遍布东半球,以各个地区主管为中心的营销网络。很多公司人在这种管理体制中过得如鱼得水,他们成功地让自己成为了富翁,在那个被称为“富裕年代”的时期,东印度公司员工购买的豪宅在英国乡村随处可见。

东印度公司给英政府的回报是:金钱和精英教育(管理理念)

东印度公司回报给英国政府的不仅仅是上缴的税金和关税,还有新的管理理念。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东印度公司堪称是管理艺术的创新团体,在某些管理方面,东印度公司的创新比英国政府还要多,欧洲其他国家的管理系统还比不上比英国政府,只有英国的前北美殖民地在管理创新方面超过了东印度公司。伯克评价道:东印度公司的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英国政府对这些新制度进行推广。

如果一家企业与政府有着紧密联系,该企业不少员工将是能力平庸的官二代。而东印度公司尽力避免让这些官二代进入公司;在东印度公司的规模和效益达到顶峰时,东印度公司首先采取任人唯贤的用人措施——东印度公司对员工职务的安排都是以员工的工作业绩为依据;此外,东印度公司还招聘了英国一流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包括爱德华·斯雷奇、托马斯·勒夫·皮科克、詹姆斯·斯图亚特·米尔和约翰·斯图亚特·米尔。约翰·斯图亚特·米尔在十七岁时就接受了相当于当时印度中央政府的东印度公司管理部门,就如同他的父亲所作的那样,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成功地开展了管理工作,一直到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此外,东印度公司还建起了自己的对口大学——凯雷伯利学院,凯雷伯利学院为东印度公司招募并培养聪明的英国高中男孩,这些男孩最后都进入了东印度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管理印度的中坚力量。当维多利亚女王对东印度公司的态度发生转变,进而强烈反感东印度公司这一阶段,由这些高素质凯雷伯利学院毕业生组成的公务员设法延长了东印度公司的生存时间并且为后来的印度政府设立一个公务制度的样板。

东印度公司一直认为自己为私人和公众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环境——一方面,东印度公司让英国的商业繁荣,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保障英国政府的安全和尊严。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好的环境会在一夜之间转变为最差的环境。

国有化的危险

最后,导致东印度公司走向灭

[1] [2]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