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下设单位 > 正文

东莞黄大仙诞演绎庙会文化成岭南盛景

发布日期:2017/6/28 15:55:31 浏览:372

古庙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名黄仙翁祠

红豆与东青两个树种长在一起,被称为“姻缘树”

文/金羊网记者唐波

图/金羊网记者王俊伟

东江边上,金校椅山下,黄大仙庙依山而建,看江中千帆侧过,香火兴旺百年。抗战时期,更有乡民将大仙像背至香港,在九龙落地建庙,黄大仙文化从此在全球开枝散叶,从而也成就了港台及东南亚地区如今的盛景——黄大仙祠。

如今,黄大仙不仅仅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符号,其所推崇的“乐善好施”演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骨子里面与人为善的民族基因。在黄大仙诞期间,与之相关的庙会更是成为珠三角乃至东南亚地区的一道盛景。有专家就建议,庙会文化还俗民间不应失去“灵魂”,比如黄大仙诞完全可以主打“从善”这张牌。

几经沉浮香火却一直旺盛

在新鲜出炉的东莞“新十景”中,黄大仙庙赫然在列。从东莞市区驱车,沿着东江大道一路东行,约40分钟便可到企石镇黄大仙庙。这座建在百年榕树下的古道观,由三间神殿组成,全部为清式建筑,虽然没有名刹古寺的恢弘气势,却深得岭南特色的小家碧玉。

严格意义上来说,黄大仙是道教范畴的神仙,属于土生土长的圣人。中国的宗教历来不缺乏故事,虽然大多是民间传说,但有的确实是有据可循。关于黄大仙的由来,如今流传的就有两个版本。而企石黄大仙庙的传说,则显得更接地气。据传,在清代道光年间,企石镇江边村有一位大善人叫黄润福,(地方志记载其生于1823年,殁于1873年)。润福一心修道,他出身贫寒,为人正直,最关键是乐善好施,是当时有名的大好人。1873年农历7月25日这天,黄润福自修成正果,斋戒沐浴后,来到金校椅岭的陡崖,纵身一跳入江,此时江中浮起了两大鳌(后人证实为白海豚)将其尸体拖出水面,最后羽化成仙。乡民念其功德,纷纷捐资建庙供奉,正当为选址发愁之时,突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啪”的一声,金校椅靠近东江半边山突然坍塌,豁出一块平地,这就是如今屹立东江边上黄大仙庙的由来。

在黄大仙庙脚下,一块形似鸡心的大石头矗立江中,当地地方志记载,近百年来东江汛期洪水从来没有淹没过这块“鸡心石”,这演变为黄大仙消灾送福的明证。企石原为奇石,镇名也就是来自于此。民间传说,加上实物佐证,让黄大仙愈发变得神秘。

近150年来,黄大仙庙几经沉浮,两次破坏两次重修,香火却一直旺盛,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企石镇政府也不断对黄大仙庙进行扩建改造,在保留原有的历史文物的基础上,仿造古代园林装饰设计新建了黄大仙庙宇观赏建筑群,利用黄大仙背靠的山峰建造了黄大仙公园,将黄大仙庙和黄大仙公园连为一体。在黄大仙公园所在的金校椅岭山顶上,现已建成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文昌阁。登临文昌阁顶,不仅企石全镇尽收眼底,东江对面的罗浮山亦若隐若现。

黄大仙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

提到黄大仙,包括浙江金华、广东广州、东莞等多个地方均有传说,孰是孰非已经无法考证,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已经成为“乐善好施”的代表。随着中国人漂洋出海,黄大仙也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在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地,均建有黄大仙庙。除了信仰之外,一同被带出去的还有中国与人为善的民族性格。

这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香港黄大仙祠。在香港,黄大仙祠以及其所在的黄大仙区,已经成为著名的地标,成为游客到港的必经之地。关于香港黄大仙祠的由来,民间亦流传有多个版本,其中较为盛传的则是“东莞迁移说”。据传,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军队、东江游击队等多次在金校椅山抗击日寇,日寇一怒之下,从东江的军舰上炮轰金校椅山,大仙庙被毁于一旦。某晚,大仙庙来了一班石龙香客,他们从废墟中找到了黄大仙像,并背着走到了香港九龙区如今大仙祠现址,遭遇日军飞机轰炸香港,所幸的是,这帮石龙香客没有一人在轰炸中身亡,大家都认为大仙显灵,于是就地建庙,香港黄大仙祠即由此来。

伴随着香港的成长,黄大仙祠以及其所形成的庙会文化逐步发展开来,成为香港人逢年过节的一大盛事,近百年来经久不息。而与此同时,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企石镇也会举办黄大仙诞庙会。“之前马路不通,很多人都是撑船来到此地拜祭黄大仙”大仙庙管理处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百年以来,黄大仙诞这一天,来自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地区的乡民,都会齐聚企石,可谓热闹非凡。

不过,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大仙庙一度被毁,庙会暂时中断。随着内地改革开放,黄大仙庙才又得以重建,这种庙会文化也开始复兴。莞邑东部及邻近的博罗,远达香港、台湾地区群众云集,企石也一创新风,将传统的黄大仙诞期庙会活动改称为“千年秋枫文化节”(因企石镇内有千年秋枫树而来),文化节着力展示地方民俗与人文风情,展示企石风采,形成全民的节日。自2007年以来,千年秋枫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届,社会反响非常不错。在去年的黄大仙庙会活动中,每天晚上的施粥布茶会成为庙会活动的点睛之作。施粥布茶活动现场人潮涌动,市民和游客一边吃粥一边喝茶,感受着企石黄大仙传统的慈善文化。

庙会文化应有自己的“灵魂”

以黄大仙诞为代表的东莞庙会文化,百年不衰。比如石碣四村的“鸡公庙”,大岭山的马山庙以及麻涌镇的“大步巡游”,几乎每一片区域都会有一个圆心,在逢年过节皆会举办大型的活动,联系着乡民和香众。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庙会都会让人影响深刻。地摊、美食、小吃等几乎成为庙会的标配。但是,由民间技艺所衍生出的文化产品却少之又少、难觅踪影。尽管庙会年年有,但同质化却非常严重。

“很多庙会像大卖场,反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元素越来越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庙会活动也越来越少”有研究民俗的专家认为,庙会除了继承传统的娱乐功能之外,更应该找回历史上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比如黄大仙诞就应该往“从善”上做文章,让庙会更加鲜活和更富创意。

民俗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就曾表示,要想恢复这些庙会的文化个性,首先要注重活动的策划,主办方要对庙会内涵进行深入发掘,发挥出庙会应有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其次还需要大力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产业的方式,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手工艺资源、娱乐资源和餐饮资源,丰富采购渠道来破解庙会商品品种单一、处处雷同的问题。庙会应该还俗民间,结合举办地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来策划不同文化主题的庙会,将是未来庙会的发展方向之一。

《东莞黄大仙诞演绎庙会文化成岭南盛景》相关参考资料:
东莞市岭南学校、黄大仙、黄大仙心水论坛、黄大仙高手心水论坛、黄大仙求签、黄大仙救世报、香港黄大仙高手论坛、黄大仙心水论坛香港、香港黄大仙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