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无恶不作:香港黑帮片的发展轨迹

发布日期:2022/3/29 14:44:37 浏览:488

片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曹三。曹三带过遗孀和义父亲子到上海,教二人领略过现代生活带来的物质以及欲望解放,他们都变质了,过往他们乖乖地遵从传统的规条,现在为了满足私欲,视过去的规矩为束缚。男主角代表的传统被步步逼近。最后的杀人与被杀,成为一个传统价值面对现代世界的悲剧故事。主角的死在戏中为我们暂时解决了这个困境。由《传统》开起端,后来不少香港香港黑帮片都用上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信守传统义气的帮派,被一个只相信暴力和实利的僭主或敌对帮派冲击,一是旧人被杀,一是被新兴帮派步步逼近,主干被除,帮派的义气传统在这个象征着现代都市金钱物欲的冲击下急速坠落,最后坚持这个义气传统的主角以个人暴力清洗这种对义气的侵害。后来的《大决斗》(1971)、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江湖最后一个大佬》(1990)等,也无不依循这种戏剧模式。《传统》可说在美国黑帮片以外,为香港建立了自己的黑帮片戏剧模式。但《传统》在当时只是一个异类,同期并没有任何一部类似的作品。香港要等到七十年代,黑帮片才由于商业上的成功建立成一个有所延续的电影类型。

七十年代黑帮片的成型

香港黑帮片的潮流于七十年代。七十年代之前没有出现黑帮片潮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自然是电影检查问题。战后香港的电影检查对暴力一直尺度相当紧,而暴力是黑帮片的重要元素,在这样的规限下,黑帮片自然难以发展。六十年代后期香港电影检查开始变得宽松,才造成香港黑帮片发展的机会。但对黑帮片更起重要作用的应是社会心态的转变。

看五、六十年代的国语粤语片,特别是时装片,男主角作为人的质素,是建立在他的善良品性之上。但到了七十年代,再也不是这样,男主角的特质主要是建立在其能力上。五六十年代的男主角软弱无能不是问题,只要他们情深意重。但是七十年代开始,那种委屈求全的男角被看成窝囊无用。例子是《精武门》(1972)中演大师兄的田丰,对观众而言,吸引力绝比不上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大快人心的李小龙演的陈真。在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的时代,人们不再像五十年代那样但求温饱,而是追求成就。于是进入了罗勃禾素提到的,黑帮片只是一种现代世界人人追求出人头地的扭曲表达。于是黑帮主角以机智暴力往上爬的故事,变得可以接受。事实上这个社会气氛不单反映在黑帮片上,也反映在七十年代的电视剧,出现很多曾经不择手段争取成功,而又获得认同的主角,像《家变》(1977)中的洛琳(汪明荃饰)、《大亨》(1978)中的徐绍良(郑少秋饰)和《变色龙》(1978)中的邓志立(潘志文饰)。

在六七十年代之交,最新服也最能把我这种“大丈夫当如此也!”、“有能者居之”心态的导演是张徹。所以,七十年代香港黑帮片类型两部开山之作《大决斗》和《马永贞》(鲍学礼合导)均是由他执导绝不奇怪。《大决斗》较接近《传统》那个义气传统受现代物欲冲击下失落的戏剧模式;而《马永贞》则是一部接近荷里活经典黑帮电影,无名小卒用暴力打出头后陨落的戏剧模式。张徹在其早年的武侠片《边城三侠》(1966)和《大刺客》(1967)已显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力争上游心态。这种心态终于在《马永贞》这部黑帮片中得以最淋漓的体现。影片讲述山东马永贞(陈观泰饰)来到上海滩这个大都会后,由被别人看不起的苦力,凭借一双铁拳从黑帮霸主手中抢出自己的地盘。他继续扩张,终于在青莲阁中伏,喋血大战下与黑帮霸主整帮人同归于尽。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情节与对白,到处均自然成为了《黑帮作为悲剧英雄》一文的补充例子。好像初冒起的马永贞被敌人问及是否另一帮派首脑谭四的人,他回答道:“我是我自己。”正好是《黑帮作为悲剧英雄》一文中“黑帮整个人生就是要努力达到特立独行,鹤立于鸡群,但结果也往往死于特立独行。”(Thegangsterswholelifeisanefforttoasserthimselfasanindividual,todrawhimselfoutofthecrowd,andhealwaysdiesbecauseheisanindividual.)的最佳注脚。再而马永贞有了西荟芳的地盘,却还冒死去抢群福里作新地盘,他给的理由是“这些日子来,我早已看透了。你有了地盘,心满意足了,地盘就保不住了。”这也同样印证了“由此可见,暴力本身成了通往成功的手段,也是成功的内容:广义来说,成功不是指成就多少、获得多少、而是可以永无止境地掠夺下去。”(Thusbrutalityitselfbecomesatoncethemeanstosuccessandthecontentofsuccess-asuccessthatisdefinedinitsmostgeneralterms,notasaccomplishmentorspecificgain,butsimplyastheunlimitedpossibilityofaggression.)的最佳例子。

《马永贞》以其简约古典的黑帮片模式,把香港片的男主角由书生型转化为成功人士型,完全捕捉到七十年代转型时期的香港社会心态,可说是香港黑帮片的奠基之作,堪称《小霸王》、《人民公敌》和《伤面人》在其本地黑帮片的历史地位相仿。

张徹之后,同属邵氏公司的桂治洪连续导演了《成记茶楼》(1974)和《大哥成》(1975)。两片的主人翁大哥成(陈观泰饰)不是黑道中人,但他却像个“教父型”人物,开了一家茶楼,对法律完全不新人,认为法庭只会纵容犯罪的人不受制裁,于是私人执法打击侵害社会的罪犯。两部影片也首次出现了模拟黑社会讲数和执行家法的秘密仪式。这种黑社会仪式及背语的揭秘奇观,成为七十年代黑帮片的一大特色。

其实年代黑帮片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当时更大的文化环境谈起。七十年代是香港治安的变化时期。廉政公署的成立和政府扑灭罪行运动的展开,令香港出现了多宗轰动社会的大案,包括葛伯和韩德的贪污案,以及跛豪和马氏兄弟的贩毒案等。与这些轰动社会的大案相关的,是出现了揭露香港犯罪幕后秘闻的媒体现象。例如罗斌主理的“新”系报业,1969年创立的《新知》周刊,便是因为独家揭露了香港贩毒情况而销量大增。又例如左派的政治杂志《七十年代》,也在1973至79年间,由以为叫章盛的作者写下大量关于香港监狱、黑社会和贩毒情况的幕后秘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在1974年更曾为旺角宝生银行劫匪挟持人质事件作多个小时的现场直播,同样广受关注。这证明真实的犯罪故事可以卖钱。而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七十年代也开始出现了真实犯罪揭秘式电影。

这个真实犯罪揭秘的潮流的关键性作品,是吴思远导演的《廉政风暴》(1975)。影片票房二百五十万,是该年的票房亚军。虽然在它之前一年邵氏公司出品、以“三狼案”为题材的《天网》(1974),但是《廉政风暴》有两个重要特色。其一,《天网》讲的三狼案是六十年代的旧闻,而《廉政风暴》讲的是新鲜热辣的新闻,影片和其描写的内容距离不过一、两年;其二是它以实景拍摄为主,比邵氏搭的场景还远为有实感。《廉政风暴》成功后,一个月后已有揭露妓女黑幕的影片《社女》(1975)出现;丽的电视便于同年拍摄了单元剧集《十大奇案》。吴思远自己在《廉政风暴》后翌年再导演了《七百万元大劫案》(1976),以真实的犯规新闻为素材,并且成为系列,在两年间先后摄制了五集。

真实罪犯揭秘的影片当然并不等同黑帮片。《廉政风暴》不是黑帮片。但当时的真实犯罪新闻中,却包含了不少贩毒案件,于是一时毒枭兴起与衰落的故事,也就令这些硬盘既有真实案件性质,有事黑帮片。这方面的例子有《大毒后》(1976)、《白粉双雄》和《毒玫瑰与大保镖》(1979)等。此外,邵氏公司《香港奇案》中的一节(龙虎武师)也都以真实的黑帮首领为蓝本,自然也可归类为黑帮片。

这时期的黑帮片有几个特色值得留意。第一,从时代方面,比张徹的黑帮片推了一步。张徹的黑帮片背景都是民国时期,到这个阶段,香港黑帮片终于进入当下的时代,与当时的社会联系更紧密。第二,虽然黑帮片是在真实罪案揭秘的背景下产生,但对其人物绝不是真正的实录,倒是虚构成分居多。好像《出冊》以真实人物李载法为蓝本,但无论时代或背景,都有很多改动,并不符合真实;又如《白粉双雄》很多情节也与公开的资料不符。真实的人物往往被纳入一个枭雄以智勇打天下、双手遮天之后忽然陨落的典型黑帮片戏剧程式。第三,则是作为实点,很强调黑语、黑手势的运用。最常见的便是各种奇特像密码的讲数手法,甚至有电影的名称就是叫《讲数》(1977)。

这个时期两个人物最富代表性。一个是钟国仁,她曾任《四二六》(林国祥导演,1977)、《四二八》(华山导演,1978)、《一八零》(华山导演,1978)、《烂鬼与车头》(孙仲导演,原名《四八九》,1978)等黑帮片的制片;他的影片毒品用黑社会数目字代号为片名,因而有“数目字”制片的外号,后来任导演,亦称“数目字导演”。他制片的影片,也以充满黑社会内幕及细节见称。像《四二六》,以一个警察卧底为主线,实际是通过卧底的视角,呈现黑帮小流氓逐步往上爬的过程。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邓光荣。他原是粤语片文艺小生,在七十年代后期创立大荣公司。出品和出演了《出冊》、《白粉双雄》、《家法》(1979)、《双手遮天》(1980)、《无毒不丈夫》(1981)、《血洗唐人街》(1982)和《怒拔太阳旗》(1983)等黑帮片。二人可说是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黑帮制片人,其在市场也站得住脚,但亦只是占据当时蓬勃的香港营业的市场的一角。影片总有一定观众,但票房又从不算高。无论制作水平和影片素质,也乏善足陈。这个阶段在电影美学上成就最高的一部黑帮片,是黄志强导演的《舞厅》(1981)。影片的故事和人物虽然并无特色,但镜头流利,剪接紧凑,善于运用电影的声画技巧来表达,简单不顾破的故事派来却气氛强烈逼人,是继《马永贞》后另一部香港黑帮片的重要作品。

电影以外,同期有一部电视剧却对后来的黑帮片有着深远影响,那就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出品、招振强监制的电视剧《上海滩》(1980)。剧集描写三十年代的上海黑帮斗争。香港早有以黑帮斗争为素材的电视剧,1976年佳艺电视曾以上海青帮传奇人物杜月笙为蓝本摄制了电视剧《鼎爷》。《上海滩》以法国黑帮片《江湖龙虎斗》(Boralino,1970)为蓝本,亦夹杂了一些《教父》的剧情和处理手法,周润发和吕良伟演一对恩怨复杂的黑帮手足许文强和丁力。两个主角的衣着造型兵部模拟中国黑帮(例如《马永贞》),而是仿照三十年代美国黑帮片的人物造型,显得西化具格调。剧集收视极高,后来在内地播放也深入民心。剧集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模拟真实的过去,而是构建出一个怀旧和冒险气氛浓厚的旧海滩,成为后来不少影视模仿的对象。徐克便曾监制为电影《新上海滩》(1996),王晶导演的《大上海》(2012)则是模仿电视剧的世界。周润发和吕良伟演来均英气逼人,令其电视明星地位再上层楼。后来二人在电影圈发展,无独有偶,也是演黑帮角色而成功。

《英雄本色》打入主流

令周润发成为电影红星的一部电影,是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本来是一个开怀释囚受到社会排斥、无法改过自新的悲惨故事;但吴宇森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在事业上的不如意放在新创作的Mark哥(周润发饰)身上,这个任务坚持与出卖大佬起家的黑帮反派对抗,想改过自新的男主角宋子豪(狄龙饰)结果为了他所受的伤害再出江湖,与他全力反击。Mark哥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取回失去的东西,仍然是一个现代世界证明自己能力的故事。影片在一个正邪对立的黑帮情境内,把男性情义拍得充满浪漫激情,再加上由慢镜构成富节奏感的枪战场面,仿似古代剑客的潇洒。影片破纪录的卖座三千多万。《英雄本色》也把《传统》开始的新旧两派黑帮斗争的故事发展成熟,由反派黑帮压迫再压迫,正派黑帮在退无可退后全力反扑,浴血歼敌。这个戏剧程式为完后大部分的黑帮片所模仿。

《英雄本色》引发的黑帮片潮流,固然产生了很多机械化的模仿之作,但亦有富才华的导演以黑道人物为主角,产生了接触的作品和新的主题及变奏。林岭东的《监狱风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