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郝建:决定黑色电影类型的不是视觉风格,而是叙事的绝望和幽暗

发布日期:2023/5/23 11:32:31 浏览:243

关系,黑色幽默是一种技法,它在很多影片里面都会用,在黑色电影里面用的黑色幽默非常多,就像我刚才举到的例子。比如《低俗小说》里面为了谁清理死人的脑浆和头盖骨吵架,它是一种技法、一种很完整、完美的类型模式。黑色电影是一个大的电影类型,它有非常多的作品,我讲经典时期的时候只是提到几部,我只是提到大家熟悉的几个,两者不一样。

胡子不瘦:看过《盲山》《盲井》系列的现实主题电影,给我震撼人心的感觉,这些是不是黑色电影,我们有没有黑色电影?谢谢。

郝建:《盲山》和《盲井》是现实题材的电影,是现实主义的,不是黑色电影,就像我刚才为什么讲到《教父》,不是说里边有暴力有黑暗有社会的阴暗面就是黑色电影。黑色电影是骨灰级影迷非常熟悉的这么一个类型,它在叙事上和视觉处理上有一整套的非常精湛的方法,非常具有完整性。《盲井》是优秀作品,但它在叙事上没有黑色电影模式,视觉处理更没有。《盲山》《盲井》,还有我们看到的很多片子写社会问题的非常深刻,比如《刺杀肯尼迪》,但是它不是黑色电影。有的影片视觉上没有黑色的,但是它照样是黑色电影,当然这个我们称之为新黑色电影,不典型。刚才讲了科恩兄的《巴斯特斯特鲁格斯的歌谣》,黑色电影与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的影片大有区别。顺便说一下。黑色电影很少有社会现实题材,导演编剧更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精美。黑色电影是唯美主义的现象,非常唯美主义,它是形式主义的迷狂所制造的这么一个电影类型。

青果导演:黑色电影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但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要控制在可供审核的线内,所以如何有效的规避成了必须要考虑的出发点。可这样的牵制又会影响到意识层面的表达,想问也什么调和的好方法?

郝建:这个问题问到根上了,我刚才没有讲,中国为什么没有黑色电影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的一些规范对黑色电影有其偏见,有极大的限制。只有一个刁亦男的《白色焰火》被美国评论家认为是黑色电影。而我看它在叙事上的结局不那么黑色,还是很光明很向上的,匡扶正义,法制取得胜利,警察回到自己的警察队伍。导演总在考虑审查,在意识形态上怎么能够平衡。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准确的说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毋庸置疑,这是我们当下的主导意识形态、我们的文艺管理体制决定的。从哲学上来讲我们不敢直面人性内心的阴暗,也不敢直面社会非理性和法制上的异化和荒诞。总的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文艺观强调光明向上、正能量,现在没有一个导演想去拍黑色电影,或者敢去拍黑色电影。我不知道香港以后的创作状况是什么样的,香港的黑色电影在1990年代和2005、2006年出了一大批,香港的文艺观也在变化,审查也有变化。

经常有人跟我讲郝老师我这个剧本要拍成黑色电影,我说你要走院线放映吗,他说要啊。我说那你就不要提黑色电影的事了,中国电影在内地不可能拍出来黑色电影,这是由于我们的基本文艺观和基本的意识形态对文艺的认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不肯认识人内心幽暗的那一面。

少壮能几时:不同文化背景的黑色电影,描写人物的罪与罚,以及那种无处逃脱的命运,运用的是不同的素材。西方多脱胎于教的《圣经》故事,例如《最后的晚餐》,但丁的《神曲》;而中国更青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兼而有之历史故事。那么不同文化背景的旧书有何异同,对电影主题又有怎样的影响?

郝建:我认为黑色电影中有一种幽暗意识。黑色电影的作者们具有表现人性的阴暗、表现社会的荒诞、表现非理性的那种内在创作冲动,黑色电影特别关注这个。黑色电影的底层有基督教对世界的认识。我在书的最后的结语里面讲到有一个作者叫张灏,他讨论幽暗意识。总的来说黑色电影是幽暗意识的非常强烈的表现、非常唯美的表现。我倒不觉得中国是佛教国家,对佛教的因果轮回信仰在中国还不是一个现象级的事物。对于不同文化的救赎,黑色电影倒不是救赎,黑色电影强调的是沉沦,强调的是绝望,它强调的是无法救赎。你看所有黑色电影的结局都是下沉的,都是理性的被摧毁,法制荡然无存。

还是回到我开头的那两句话,黑色电影是形式极度精美,而探索的主题是幽暗、黑色、绝望、沉沦,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黑色电影极大的张力,以完全唯美的形式写出了幽暗绝望的故事。你看《老无所依》,真是感到一种透彻骨髓的寒气逼人。

Pela:您心目中的黑色电影大师有哪些?

郝建:黑色电影大师第一组合就是科恩兄弟。我在这里推荐两兄弟的一部优秀黑色电影《冰血暴》。再推荐一部也是两个兄弟的优秀作品《大胆的爱小心的偷》,也有翻译成《惊世狂花》。这是沃卓夫斯基姐妹的处女作,那时候他们还是兄弟。我把它称为女权主义黑色强盗片。这部片子极度唯美,视觉风格非常讲究,叙事简直是峰回路转,出神入化。如果再推荐一个导演,就是《七宗罪》的导演大卫·芬奇。他前几年拍了一部《消失的爱人》。我是当中插进去看的,所以不知道这个导演是谁。看着看着我就觉得这是一部黑色电影,后来我再一看,导演是大卫·芬奇。啊哈,一部新黑色电影,叙事绝对绝望绝对阴郁,但是视觉明亮、高调子。黑色电影的导演还有很多,像伍迪·艾伦也拍过《百老汇上空的子弹》,还有香港的刘伟强,就是拍《无间道》的,我觉得他和杜琪峰等香港导演在黑色电影的造诣上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准,完全超越了美国的大导演。你看《无间道》被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买版权拍了《无间行者》。

很高兴跟大家交流,我希望以后有各种方法得到大家对《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这本书的批评、建议、指正。谢谢大家。

郝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编剧。曾担任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和中国独立电影节的评委及选片人。现任亚洲电影促进联盟(NETPAC)委员,2018至2020年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20年7月至今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AssociateinResearchwiththeFairbankCenterofHarvardUniversity)。曾导演电视剧《大屋的丫环们》,编剧或联合编剧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汽车城》《冲出绝境》《狐步谍影》,编剧电影《紧急迫降》《危情雪夜》。担任编剧的《紧急迫降》获华表奖、金鸡奖特别奖。曾出版专著《影视类型学》《硬作狂欢》《类型电影教程》《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盗梦好莱坞》等,曾主编《无限透明之蓝》。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

作者:郝建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3-01

《不在场的人:黑色电影研究》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郝建,对黑色电影深度而独到的解读与分析,是一部关于黑色电影的小百科,一部难得的读片指南。作者对黑色电影的解读视野广阔,其影片读解往往不限于一部影片,还不时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适用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电影学、文艺学教科书及教辅,同时也对电影学、文艺学的专家具有借鉴价值。

本书涉及的黑色电影涵盖了从经典好莱坞时期到当今的优秀佳作。作者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轻松幽默的文笔对一批黑色电影新老经典《低俗小说》《暗花》《消失的爱人》《唐人街》《黑社会:以和为贵》等做出精深解读。作者的分析视野广阔,往往不限于某部影片,而是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作者对电影艺术形式美学堪称迷狂,对作品视觉处理和叙事肌理有着敏锐的把握。书中插入大量影片镜头截图,每幅截图都配有电影语言和叙事肌理的艺术分析,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把握到黑色经典作品的此中三昧。

原标题:《郝建:决定黑色电影类型特征的绝对不是视觉风格,而是叙事表现出来的绝望和幽暗意识_纯粹现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上一页  [1] [2] [3]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