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流动的香港电影人

发布日期:2024/1/10 9:23:52 浏览:32

当然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那部港韩泰联合拍摄的恐怖大片《三更》。

包括陈可辛在内,三个导演,三个恐怖短片。也让黎明拿下了他从影生涯的第一个影帝——金马奖最佳男主。

《三更》

陈可辛说,其实自己早在九十年代就意识到内地将是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只是当时还没要找到开阔它的路。

当时我知道中国市场越来越大,我第一次去内地是93年,已经知道这个市场很重要,但是还不能融入,自己还有很多隔膜,很多东西不习惯,我后来才去了美国。

大潮势不可挡。

《甜蜜蜜》里的一个情节,记录了陈可辛和许多华人当时的心态。

那是1996年,李翘刚拿到美国绿卡,一个内地游客对她说,大家都要回中国了,香港人都要来内地打工了,你还出去?

《甜蜜蜜》截图

直到2003年内地电影市场化改革,并与香港签订CEPA,大门才真正打开了。

陈可辛率先北上,拍摄了《如果·爱》。

你说《如果·爱》有港味吗?也没,它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形式是华语片的空白领域——歌舞。

《如果·爱》

陈可辛要用《如果·爱》填补这一片空白。

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什么华语商业大片只能是动作和武侠?

如今来看,《如果·爱》的阵容实在梦幻。

当时内地最红的四小花旦之一周迅,红遍亚洲的男神金城武,香港歌神张学友,还有因为《大长今》爆火的韩国演员池珍熙。联手亚洲,放眼世界。

北上的徐克,则挤进了魔幻大片赛道。

千禧年后,随着好莱坞大片大量进入中国。观众最痴迷的是什么?是《指环王》《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巨制,无论视觉效果还是天马行空的世界观,都是对传统武侠片的全面碾压。

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很多人吐槽设定太“假”——喝了金龟虫泡过的水,遇光会自燃。

《狄仁杰》系列

狄仁杰的马,可以在水底行走。

《狄仁杰》系列

但你有没有想过,徐克为什么要拍得这么“假”?

因为他有意识要和更真实的武侠区分开来。

2005年徐克《七剑》上映,一部质感真实的纯正武侠片,原本打算拍摄7部,结果票房惨败,此后再也没有音讯。

不是徐克不行了,是武侠片的时代已经不复当年。

事实上,《狄仁杰》系列徐克的定位就不是武侠,而是中式奇幻(魔幻)。他和很多香港电影导演一起,用这样的特效商业大片,填补着国产电影的工业化短板。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映时,看到最后的彩蛋观众们才发现徐老怪当时的野心——23幅《狄仁杰》系列概念图。什么通灵神宫、青铜战士、微笑夜叉情人藤、幽灵谷、五鬼拍门、九尾狐、四大天王……

《狄仁杰》系列概念图

如果都能拍出来,说不定会像《复仇者联盟》一样,搭建起一个中式电影宇宙。

但时代的赛道变得太快。徐克这边押着魔幻电影,另一边也不忘嗅着风向,开辟新领域。

不得不说,陈可辛和徐克北上后的成功,与他们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息息相关。同一时期,陈可辛拍出了属于内地的现实主义故事《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草根青年创业,儿童拐卖案。

《中国合伙人》

魔幻式微,但徐克又幸运押中了另一个宝。《智取威虎山》,把主旋律样板戏,拍成了商业动作大片,自此,也开创了一种大热的新类型。

《智取威虎山》

那几年市场最火热的时候,也有很多骂香港导演的话。那时很多言论认为,是香港导演的商业习气,导致中国电影市场烂片频出。

但其实这样说并不公平。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拍“艺术片”时,用的还不是市场化的思维拍电影。不负盈亏,当然可以放飞探索搞艺术。

但一个发展初期迅速增长的市场,注定会存在光怪陆离和竞争乱象,而市场自有其淘汰完善的规律,渐渐达到某种平衡。就像此时期,陈可辛接受采访时说的。

你骂香港导演来内地赚钱,但香港导演不觉得这有什么错啊,拍电影本来就是赚钱的事,香港导演从来没把它看作艺术,这在观念上大家完全是相反的,问题是得在赚钱的框架里,有能把电影文艺一点,有个人的追求,但我们从小的教育是,电影不赚钱,你下一部就不用拍了,我觉得骂香港导演来内地圈钱什么的,其实香港导演在哪里拍戏都这样。

4

如陈可辛所言,北上后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一直是行业内非常“高性价比”的一批人。

他们成长于曾经香港高强度的,严密的工业体系之下,熟练,技术好。

对很多人来说,拍电影,只是他们谋生的职业,要赚钱,就得敬业。就像大家盛赞的很多香港演员,任劳任怨,演什么像什么,什么都能演。这也是港人的特质。

所以,最能代表香港精神的电影《金鸡》,偏偏是一个底层妓女的励志故事。电影里有一幕,是阿金送走客人后,电影的背景音乐,恰好是那首《狮子山下》。

金色的光芒投射下来,笼罩了刚刚辛苦工作完的阿金。

《金鸡》

电影用“鸡”的视角,带出的是香港腾飞成为四小龙、九七回归、金融风暴等一系列巨大的社会变迁。阿金始终在努力找寻讨生活的机会。这也是香港人身上,强大的应变性与适应力。

在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里,麦太带麦兜北上,来到武汉做生意。动画的背景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自然受到波及。而2008年的“四万亿”把经济拉回高速增长的轨道,这一下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趋势,此起,彼伏,才有了动画中麦太北上的故事。

但是风云变化,香港人早就见怪不怪。不多浪费时间怨天尤人,主动变通才是出路。为了生计,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陌生、广阔的天地里寻找商机。

《麦兜响当当》

新世纪后的迁徙,香港电影人一边在适应。

港人变通、适应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适应内地的故事,内地的规则,内地观众的口味。

除了最成功的陈可辛和徐克,还有陈可辛的徒弟曾国祥。

他是香港人,却可以在《少年的你》里,把内地孩子们的高三拍得无比真实。

这是他亲自去了很多高中,拍摄了很多素材研究后才达到的效果。

《少年的你》纪录片花絮

另一边,香港电影人也在开创。

比如徐克在魔幻大片式微后,将港式动作片、犯罪片、枪战片的逻辑嫁接到主旋律。这一条路,后来也被擅长拍动作片的林超贤发扬光大。

△《红海行动》

北上二十年这条赛道,香港电影人有得有失。

于陈可辛来说,更换赛道只是他现阶段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几十年,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而且他本拥有这样的自由。就像他今年早在访谈里透露过,自己现在很有灵感,很想拍电影拍剧。有困难怎么办?那就不拍了吗?

陈可辛访谈截图

曾国祥两部电影成功后,也远赴好莱坞,担任美版《三体》的首集导演。

很多香港演员曾经的重心都在内地,如今,也开始重新回到韩国营业。

他们不是跑了,而是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应该被框住。

润了,或许本来就是个不成立的说法。对于香港电影人来说,流动本是常态。对于香港电影来说,港味恰恰是一种不设边界。

在这个巴掌大的城市,港人创造出了世界奇迹,如果只把目光拘泥于脚下一方土地,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勇敢去闯。

其实继承香港电影某些遗产的韩国电影,后来的崛起也是一样。在新世纪后,先是拥有了强烈的本土意识。然后,走出去,拥抱世界,再欢迎各种人前来合作。

《分手的决心》

这几年,风云变幻。韩国流行文化成了世界爆款,台剧搭上全球化流媒体复兴,以杨紫琼为代表的一群华裔电影人在好莱坞异军突起……

或许有没有一种可能,路本一直是通的,没有出过门的人,才会如此讶异。

他怎么正走在路上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毒Sir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

上一页  [1] [2]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