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新文化报》数字报-香港最新电影

发布日期:2016/1/11 5:40:07 浏览:672

网曝邯郸市交警执法视频:司机看到交警开非制式警车,要求看其执法证,一交警称“你香港电影看多了吧”;另一交警称,“执法证是单位内部证件,不是给你看的”(据9月24日《京华时报》)。看新闻我才知道,执法证确实是执法单位内部证件,不作为外部执法的身份证件。但其实大家也都看得出来,这位交警是在玩文字游戏,因为司机虽然要求看执法证,但其实只是想看能证明执法身份的证件,执法证不合适,那就给司机看合适的证件不就行了,又何必说这样的话搪塞对方呢?而且,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所以司机的要求没有问题,只是说错了证件名字而已。

当然,真正引起网友议论的是另一位交警那句“你香港电影看多了吧”。如果关于执法证的说辞是搪塞,那么这句话恐怕就是调侃和戏弄了,这话背后透着权力的傲慢。因为无论这位司机是否违法,他都有权要求执法者表明身份,而这句调侃,实际上是在践踏这种权利。而且我特别想反问一句,香港电影看多了有什么问题吗?香港电影教会我们的法律常识和权利意识很可笑吗?

说句实在话,很多关于法律的常识,我真的不是在学校而是在香港影视剧里学来的。不妨罗列一二。

“你有权保持沉默”。香港警匪片和美剧《神探亨特》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这句酷极了的话,那时候我并不清楚这是著名的“米兰达警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为什么要给被告人沉默权呢?当看到另一句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话“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时候,还有那些最后被证明了的冤假错案,我意识到沉默权的重要性。这是对犯罪嫌疑人的一种保护,告诉他在判决之前他都是无罪的,而且也没有义务自证其罪。任何手段的诱供、迫供都是不被采纳的。

在香港的刑侦剧里,我们还能听到头戴假发的法官说这样的话:“基于疑点利益归于被告的原则……”这句话承接了上面的沉默权:被告不用自证有罪,甚至也不用自证无罪。证明被告有罪是公诉人的工作,而被告方只需要提出对方不能解释的疑问就可以了。这同样是为了保护被告的权利,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比如香港著名富豪“小甜甜”龚如心的“世纪争产案”,1990年,龚如心的丈夫王德辉第二次被绑架后失踪,1999年香港高等法院宣布王德辉法律死亡。其父王廷歆宣称,根据王德辉1968年所立遗嘱,他应该是王德辉400亿港元遗产的继承人,并将儿媳龚如心告上法庭。龚如心提供给法庭的,则是王德辉1990年所立的遗嘱,注明把所有财产留给妻子。如果是伪造,按照香港法律,龚如心将因为伪造假遗嘱而背上刑事罪名,也许将入狱14年。终审法庭最后裁定,按照“一切疑点利益归被告”的原则,原告王廷歆没有办法消除疑点,应判被告龚如心胜诉。

再举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罪名———“妨碍司法公正”,指的是犯罪者在司法过程中通过干扰、欺骗等手段,使法庭作出偏向自己或第三者的判决,以致公义无法获得彰显。换句话说就是使用各种暗招、潜规则干扰案件审理。几个月前发生的中国留学生美国欺凌案件中,被告留学生当中的一名学生家长事发后因涉嫌贿赂证人被捕,罪名就是妨碍司法公正。在香港,这可是重罪,可判处的监禁刑期并没有上限,理论上最高刑罚是终身监禁。

当然,影视剧告诉我们的除了权利之外还有责任。如果你经常追看TVB的电视剧,你会发现只要有开车的情节,导演一定不厌其烦地拍一个驾驶员和副驾驶乘客系安全带的镜头,从无遗漏。同样,当剧中人饮酒之后,也绝不会驾车,而一旦有酒后驾车的情节,那接下来就一定会出事。这种细腻的信息传递,说明普法意识已经深入文艺工作者内心。而且恐怕全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像香港电视剧一样,把他们的警察系统各个工种都拍了个遍吧。

香港影视作品中最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香港是个讲法律的地方。甚至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常常是作品中的反派角色。换句话说,在法治社会,没有证据,你就拿那些坏蛋没办法。然而就像刘德华在电影《寒战》里说的那句台词:“香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亚洲最安全的城市,法治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所以,我真的不觉得香港电影看多了是什么幼稚可笑的事儿。这些影视作品以生动的方式向观众普及了法律的常识,并努力帮助观众建立对法律的信仰。这难道不是我们常说的输出价值观吗?回到这件新闻上来,这位交警面对一位合法主张权利的司机,非但不给予尊重,还要调侃对方。对此我只能说,不仅他自己的身份没能赋予他对法律的信仰,他这些年的香港电影恐怕也白看了。本报评论员牛角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