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香港电影的维度:粤语片与国语片形成电影的脉络

发布日期:2017/9/18 6:36:53 浏览:1068

肯走,开心得不得了,从此就不想看好莱坞片子,就是想看香港片,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片子。

到1986年徐克和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出现,又是一个大的主流阵线,但是主流片子之后,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候,形成了不同的电影类型。第二波新浪潮还在继续,许鞍华还是可以拍很贵的片子,还有能力找到钱,拍一些特别艺术的片子。1991年左右,王家卫找到钱拍《阿飞正传》,竟然有香港的老板要破产支持他完成。

沙丹:《阿飞正传》当年是花了两千万港币拍的,现在想想都不太可能。

苏涛:之前也有这样的先例,但是很少,实际上王家卫的出现,也说明香港电影工业在不断进行自我调试。

沙丹:我看了也斯先生写的一本书,他提到在1980年代以后,很多的香港文化都有点向主流的方式接近了。所以大家看《阿飞正传》的时候,可以看到它完全没有特别线性冲突的故事,每个人的动机很多时候也不是那么清楚,但是拼起来会形成一种非常强的魅力。这个可能和当时整个1980年代香港的文化越来越多样有关。

粤语片为什么重又成主流

《七十二家房客》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比较好奇的是,中间有一段时间粤语片几乎就很少了,陷入低谷,重新起来是在新浪潮之后。我们总觉得新浪潮是现代化、西化的东西,为什么它的本土化和西化有这样本质的变化,为什么国语片突然没有了,又变成粤语片为主流?

苏涛:这是比较复杂的,跟背后的社会问题和香港社会心态都有一定的关联。粤语片消失大概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有一到两年时间,整个香港几乎没有出品粤语片。原因就是随着五十年代末期,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和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成立,两家大的片场巨头开始统治香港电影,开始用巨额资金拍大片,包括史诗片、黄梅调等,尤其以李翰祥的作品为代表,一下占领了香港电影市场。大概在六十年代末期,一些比较写实、比较草根的粤语片,开始淡出香港电影的银幕。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开始有复苏的趋势,比如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那是一部粤语片,是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粤语片复苏背后的原因我想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香港的本土文化开始崛起,香港电影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上海拙劣的副本,是有自己性格的、有自己文化的实体,从而开始了这种文化上的回流。这个过程当中,电视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浪潮的理论和创作来源也是蛮复杂的,一方面当然有这些导演学到的西方手法,另一方面也追溯了香港电影的传统,包括之前消失过的粤语片又重新出现。

陈冠中:刚才说到六十年代粤语片没落,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邵氏公司都是大制作,尤其是1963年的黄梅调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同时出现了两个导演——胡金铨和张彻,他们拍的武侠片,比所有粤语片都强很多。我们之前说粤语片才有武侠片和动作片,忽然不如国语片拍出来的动作片,一下子粤语片最能够吸引男生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到1972年,就一部粤语片也没有了,从两三百部到零部,粤语片掉得这么厉害。1973年就只有一部粤语片而已,就是楚原导演的《七十二家房客》,是改编自上海滑稽戏的喜剧。一部喜剧成了当年卖座第一名,此后国语片又逐渐式微,粤语片复苏。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国语片动作片太强大了,粤语片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李小龙也是拍普通话的电影。但是有些东西不好说,喜剧用方言就强很多。香港播放的电影,首播语言是粤语,反正都是后期录音,之后再配成国语,这样1973年之后粤语片就一下子又回来了。(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苏涛先生参与审订)

《香港电影的维度:粤语片与国语片形成电影的脉络》相关相似参考资料:
香港电影 额外的维度、香港电影跛豪粤语版、香港电影粤语、香港电影粤语版、粤语站tvbyy香港电影、香港电影粤语大全、最新香港电影粤语、香港电影两只老虎粤语、香港电影枪火粤语字幕

上一页  [1] [2]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