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香港电影没落,内地票房蓬勃:影视营销的新时代要来了?

发布日期:2021/3/7 14:32:22 浏览:589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拆弹专家2》、《唐人街探案3》等众多热门电影。

从巨量引擎的营销策略来看,它已经在推动影视综的前期内容制作和播出“一体化”的路子了,依托征稿模式、全民任务等互动模式,在影视综IP的打造上,有了自己的思路。

这里面的一个信号是,电影的发行将从2B变成一个2C的生意——即对如何更好的触达消费者、知晓消费者需求与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基础上,重构电影创作、拍摄制作体系。

在前20世纪福斯研究与策略执行副总裁KevinA.Yoder看来,消费者研究的作用,是帮助你找到电影中最能够激发消费者兴趣的那个Question,据此来创造最具影响力的视觉物料。

香港电影过去为何能产出那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曾经制作出品了《逃学威龙》、《赌神》等等经典电影的向华强早前曾表示,在他那个时代,不管谁的剧本,他们都要先看,觉得行才会选择拍,拍出来之后,会在外面请一批观众观看试映,然后做问卷调查,知道哪里精彩,哪里多余。

有些需要重新拍摄的也会再马上拍摄,所有的一切都是根据观众的喜好来的。

可以看出,过去老一辈香港电影人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触达消费者的兴趣,掌握消费者画像数据,再反哺给电影内容,重新优化作品。

这与韩国娱乐产业边拍边播的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基于用户需求与数据调研来打造剧情,欧巴命运和剧集设定,也要由观众对剧情的需求决定,并贯穿到内容制作,策划、编剧、前后期筹备、拍摄制作、播出发行的整个体系。

在2021巨量圆桌之电影营销趋势活动上,嘉宾朱辉龙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电影的营销,一个是预期的管理,还有剧作是否站在市场角度的剧作。

《李好,李焕英》好在用“真诚”这两个字打遍了整个市场。巨量引擎营销副总裁陈都烨也认为:“一头懂用户,一头懂内容,避免获得感错配,才能把电影做好。”

显然,在短视频新兴平台的助力下,有了更好的条件基于精细化的数据能力来面向市场角度打造、优化剧作,并通过营销团队帮助各个环节的专业链接。

香港电影的衰落,或许很多时候体现在剧作的创作层面没有面向当下市场环境,从《反贪风暴》、到《使徒行者》、《扫毒》、《追龙》等近年香港经典的警匪类型片,要么是兄弟情义,要么是双雄对决,题材局限明显,消费者也产生审美疲劳了。

正如四年前梁家辉不无感慨的说:“香港是个非常小的地方,从1960年代到今天,黑社会由兴起到没落,警队从贪腐到廉洁,这些故事都已经讲完了,还有什么可以讲的呢?”

事实上,无论是香港电影,还是内地电影,接下来的故事该怎么讲,要看今后的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故事,他们的观影需求、注意力、兴趣走向与情感点在哪里。

谁能最大化占激发用户兴趣、注意力与情感诉求,谁就有望成为赢家。

从这个逻辑来看,电影营销更大作用在于对观众需求的精准定位,它其实是可以倒逼电影内容创作题材进行变革与优化的。

但现实的影视行业短板也在这里,正如巨量圆桌上大家在讨论的:中国电影市场缺少真正有市场向、懂得营销电影作品的导演。

国内导演目前相对更尊重创作,缺少提前营销的概念,但这不应该是导演必须做的环节,而是需要有更专业更全面的营销团队来帮助。

所谓的工业化,就应该是各个环节的专业链接。

从整个电影市场创作环境来看,如果说把握观众口味越来越难,那么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营销先导,在管理消费者对电影预期的基础上,倒逼电影发行产业链的内容制作、发行的变革——在过去,制作和发行与营销环节是断层的。

但在如今,无论是电影人扎堆进入短视频,还是短视频平台与电影产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影视综的前期内容制作和播出“一体化”路子也正在跑通。

这些动向的背后其实就是时代趋势的缩影,打造一个与营销连接紧密的电影工业化内容制作体系有了更多的苗头与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短视频营销先导,重构电影发行产业链,形成更合理的内容生产体系。

很可能是未来电影工业化升级的一个小趋势。

上一页  [1] [2]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