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香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流动的香港电影人

发布日期:2024/1/10 9:23:52 浏览:31

来源时间为:2022-1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毒Sir,原文标题:《韩剧火到全球,他第一个替中国不服》,头图来自:电影《纵横四海》

香港电影人在韩国开起了party。

陈可辛,釜山电影节宣布泛亚洲影视制作公司Changin’Pictures成立,透露了即将和章子怡合作的犯罪悬疑剧《酱园弄杀夫案》。

老婆吴君如晒出与梁咏琪、是枝裕和、宋康昊等多位电影人的合影。

梁朝伟,获釜山电影节“年度亚洲电影人奖”,快要把电影节搞成了个人粉丝见面会。

一边见了新朋友,《鱿鱼游戏》的导演黄东赫。一边和老朋友陈可辛异国叙旧畅聊往事。

这样热闹的场景,熟悉而又遥远。亲切的老面孔,却是异国搭台。

香港电影人又再一次率先感知到了潮水的流向,勇敢踏向一片未知的水域。

有人说他们跑了。Sir并不是很喜欢“跑了”这样的说法。

对于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来说,面前或许从来没有特定的疆域。

1

先说说大家好奇的陈可辛的新公司Changin’Pictures吧。

“旨在成为一个强大的制作中心,为流媒体提供优质的剧集内容。”

目前,已经确定了制作韩国、泰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三个国家两个地区的剧集项目。

华语项目这边,除了陈可辛导演,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杀夫案》,还有甄子丹主演、制片的奇幻动作剧《败北之人,隐藏大师》,香港恐怖片《见鬼》的后续新作。

用陈可辛的话说,“韩剧现在全世界都在看,那为什么不看中文剧呢?”

“如果韩剧拿走了港产片的市场,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回韩剧的市场?”

视频截图

和陈可辛一样,我们都能看见这些年韩国影视的崛起。依托流媒体发展,政府扶持和全行业的努力,韩国影视已然站在亚洲文化的桥头堡。

要知道,曾经站在这个位置的,是香港。

曾经的香港流行文化,深深影响着韩国。《请回答1988》里,开场就是大家一起看《英雄本色2》。

《请回答1988》

德善的两个闺蜜,被称作“张曼玉”和“王祖贤”。

《请回答1988》截图

1998年张国荣到韩国宣传,采访他的就是17岁的小迷妹全智贤。

视频截图

韩星权相佑说:“我从小是看中国电影长大,小学的时候每年中秋节都有中国电影在韩国上映,我一个不落地都看了。”

韩国电影,也是在模仿香港电影中起步的。

1999年,在韩国本土打败《泰坦尼克号》,被视作韩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生死谍变》,就有着浓重的港式警匪片色彩。

进入新世纪,韩国又拍出了《朋友》《卑劣的街头》这样带着浓重港式黑帮片特征的电影。

兄弟情义与背叛,黑帮规则与精神,浓墨重彩的暴力美学。

千禧年后,某些香港电影类型的衣钵在韩国得到了传承。

自上世纪末韩国政府废除电影审查,推行分级以来,韩国电影的发展环境其实和香港很像。都是高度自由和飞速发展的丛林社会中,光怪陆离的社会事件与黑白难辨的复杂人性。

分级制度,又确保了百无禁忌,大胆敢拍。

韩国后来大行其道的犯罪、黑帮、警匪片,就是最好的诠释。

同时,千禧年后韩国类型片导演的中坚力量,也都是成长期受港片影响的一代人。

即使到近些年,韩国类型电影仍旧乐于在港片中汲取灵感。2013年的《新世界》,导演表示灵感100来自《无间道》。同年,翻拍《跟踪》。2018年,又翻拍了《毒战》。

《新世界》

2020年,黄政民、李政宰两大影帝加持的《从邪恶中拯救我》,本质上依旧是古早的港式黑白喋血双雄的模式。

《从邪恶中拯救我》

不管是韩式犯罪片还是港式犯罪片里都热爱的“枭雄”“黑警”,其实都是一种敢于呈现黑白之间灰色地带的创作。

千禧年后,香港电影业转移北上,内地环境下,也让港片不再那么“港味”了。

在新的环境下,过去港产片里的很多故事和类型,不再能搬上银幕。而韩国相似的社会环境和自由开放的行业条件,让后来的韩影恰巧延续了港片辉煌时代的某种特质。

今时今日,韩国“后来居上”的成功模式,让陈可辛看到了昔日港片成功的影子,同时看到了未来合作的希望与可能。

陈可辛从2016年开始就想拍的《酱园弄杀夫案》,也终于提上了日程。

2

那到底什么是“港片”,什么又是“港味”。

从产地上划分当然是“香港制造”。然而类型和标签上却是难以概括的。前面说的犯罪片,是港片的一张闪耀标签,但你的童年记忆里,喜剧、功夫、武侠、奇幻、恐怖、爱情、文艺、三级同样争奇斗艳。

在Sir看来,港片身上最显著的港味恰恰就是一种“不设限”。

不仅题材上纵横捭阖、上天入地,不受限制的,还有它面向的观众。

事实上,港产片绝不会偏居港岛一隅,而是从未停歇的无脚鸟。它的居所不是哪一片土地,而是它自己的羽翼。

事实上,港产片从诞生之初,就浇入了迁徙的血脉。

49年之后,上海原本建立的电影产业部分转移至香港。在香港影史上开天辟地的邵氏影业,前身就是民国时期上海的天一影业。

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香港电影宗师级人物,他们的电影往往带着浓重的传统色彩与故土情怀。去看早期的邵氏电影,会发现与我们后来理解的“港味”实在相去甚远。

名著典故、神怪武侠、梨园乐府。甚至,讲的也是国语,而非粤语。

那时的香港电影,分明只是1949年之前传统上海电影的翻版与移植。

《铁扇公主》

而邵氏电影也不局限于香港本土。早在1930年代,“邵氏兄弟公司”就已经在东南亚拥有100多家电影院,用大篷车载着电影拷贝下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地),放映销售,构筑了一个庞大的电影王国。

70年代后期,香港电影先是历经“本土化”。都市生活的兴起与香港国际地位的提升,带着浓重本土色彩的粤语片复兴,最终逐渐取代国语片。

△1973年标志粤语片复兴的《72家房客》

八十年代,影响港片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化”。典型标志是,接受过西方电影教育的许鞍华、徐克等年轻电影人回到香港,开启了“香港电影新浪潮”。

传统的香港电影产业中,又注入了新鲜的技术与视野。比如1983年徐克的《蜀山:新蜀山剑侠》,就是香港第一部用特效拍的武侠片。

《蜀山:新蜀山剑侠》

在一直以来真打实干的动作武侠片领域,徐克引领开发出了“好莱坞模式”——

《蜀山》找来的是《星球大战》特效团队(未来的工业光魔),专门负责视觉特效。

“人家有飞船、死光枪,空间拓展得这么大,我们又怎样看自己的特技呢?这是我拍《蜀山》最大的动机。”

八九十年代,经历野蛮生长,香港电影迎来黄金时期。

那时候的香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不只是因为影片产量,更重要的其实是工业体系的完善。显著特征就是类型多样,兼容并包,也够支持艺术的发展。

王家卫当年拍《阿飞正传》时,预算超支,而且还是文艺片,明显是亏钱买卖。

但也正是在发达的香港电影工业体系下,才有这样大明星,大投资的文艺大制作能被拍出来,即使票房上是亏钱的。

《阿飞正传》

正因为香港市场狭小,极易饱和,才让香港电影人习惯了朝远处望,向外面走。

在内地市场开放之前,中国台湾、东南亚、韩国都是香港文化产品的重要辐射地。那时,香港歌星发片除了发粤语版,还要发一份国语版。这些“国语歌”,就针对的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

△张国荣《停止转动》粤语版为《不羁的风》

港星常常去台湾拍戏,去了就是巨星待遇。

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1992年的台剧《新白娘子传奇》,三个主要角色都来自TVB。

《新白娘子传奇》

港圈也常常吸纳优秀的台湾艺人,以打开更大市场。比如王祖贤和林青霞都是在台湾成名后,来到香港发展。

特别是林青霞,在进入港圈之前,她已经是台湾当红的琼瑶女郎了。甚至在东南亚也很受欢迎,被誉为“东南亚第一美女”。但进入到香港武侠片后,才让她的演艺生涯再一次脱胎换骨。

港星扎堆韩国如今看来可能稀奇,但当年他们去韩国活动是常事。

1979年,成龙的《醉拳》和《蛇形刁手》在韩上映,登上年度观影人次前二,其中《醉拳》更是以89万人次打破韩国历史纪录。

《醉拳》

这么重要的市场,香港电影人不会不重视。

1989年,周润发、王祖贤和张国荣,成为韩国八十年文化开放后,第一批来韩拍摄广告的外国籍艺人,张国荣的代言更带动了产品销量百分之一千级别的增长。

广告截图

1993年,王祖贤又赴韩宣传新片《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参加了一圈韩国知名综艺。

走到哪都是欢呼与尖叫,主持人看见她夸张地表示:确实是真人,难以置信。

王祖贤综艺截图

张国荣则是首位在韩国举办演唱会的华人歌手,1995年《宠爱》在韩国卖了50万张,占到了销量的四分之一,比香港本地销量还多。

那时的港片,甚至会为了照顾韩国市场,提供“特供版”。

1992年《家有喜事》在韩国上映时,就应韩方要求,加了一段张国荣耍帅的枪战戏,并大喊“英雄本色”。

《家有喜事》

八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在亚洲的巅峰地位也与时势相关。

上世纪后半叶亚洲的很多国家地区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阶段,香港,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开放之都。

自由贸易,开拓探索的底色,也决定了香港电影人的血液里,流动着一种“走出去”的基因。

3

千禧年尤其是SARS疫情后,港产片市场跌入冰点。

但很快,转机到来了,其最显著的关键词是“北上”。

2003年香港和内地签订《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启了两地合拍片时代,香港电影人集体式迁往内地。

但在此之前,香港电影人早已有很多大胆尝试了。八十年代内地刚打开一扇窗户,就有香港导演北上寻求合作。1985年的《似水流年》,让斯琴高娃成为第一位获得金像奖影后的内地女演员。

《似水流年》

同一时期,李翰祥带着梁家辉来到北京,找到刘晓庆挑大梁,拍摄了几乎全内地班底的清宫三部曲《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和《一代妖后》。

也因为这部电影,第一个吃螃蟹的香港演员梁家辉,被当时还处在戒严期的台湾封杀了三年。

九十年代,香港动作片在西方引发热潮,大批香港电影人闯荡好莱坞。

吴宇森和徐克,赴美拍摄盛极一时的特工动作片。

港片教堂里的枪战和白鸽,出现在美国电影里也毫不违和。

成龙、袁和平,把中国功夫带向全世界。《黑客帝国》这样的科幻片里,被袁和平精妙地融入了中式武侠动作。

《黑客帝国》

陈可辛到好莱坞加入了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

因斯皮尔伯格的妻子很喜欢《甜蜜蜜》,又为陈可辛量身打造了文艺爱情片《情书》。

2000年,陈可辛回到香港和陈德森合伙成立了ApplausePictures,致力于打造全新的“亚洲电影概念”,以突破那时的资源整合、供产销模式。

而这正是现在“泛亚洲影视计划”的前身。出产了钟丽缇主演的泰国经典情色片《晚娘》,李英爱主演的韩国爱情片《春逝》。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